好的交互设计

微信延期到账怎么退款

微信、支付宝的延迟到账都不能撤销交易。 目前微信和支付宝的延迟到账功能,仅能延长到账时间,一旦转账方发现自己受骗上当要求撤销交易时,客服无权进行此操作,除非对方同意退款。因此,延迟到账并不能起到防骗的作用。如果转账后发现被骗,应该立即报案寻求公安部门介入。

在微信上被骗了80我要怎么办,我只是个初二的女生

这点钱真的不够立案的,只能是自己当做交学费了,以后不要轻易相信微信上的陌生人,吸取这次教训就可以了。 唉 唉,没办法,吸取这次教训吧,以后注意点就是了。

麒麟970处理器怎么样

作为一款为手机设计的系统级芯片(System On Chip,即 SoC),麒麟 970 包含了所有同类产品该有的部件,比如 CPU、GPU、ISP、DSP、通讯基带,但麒麟 970 又多了一个所有同类产品都没有的东西——一颗为人工智能运算专门设计的 NPU。下面我们就 SoC 的各个部件出发,全面地了解一下麒麟 970。CPU、GPU:重点是降功耗如果你是一个非常看重手机 SoC 的 CPU、GPU 极限表现的「性能党」,麒麟 970 可能不会让你太兴奋。CPU 方面,麒麟 970 的参数相比麒麟 960 基本没有任何变化,依然是 8 颗核心,其中 4 颗为高性能的 ARM 公版 A73 架构,最高主频 2.4GHz(麒麟 960 是 2.36GHz),4 颗位低功耗的 ARM 公版 A53 架构,最高主频 1.8GHz(麒麟 960 是 1.84GHz)。有些遗憾的是,麒麟 970 并没有用上 ARM 在今年 5 月发布的新一代 Cortex-A75、Cortex-A55 架构以及为 AI 相关运算优化的 DynamiIQ 设计(麒麟 970 选择了另一种方法来提高 AI 运算)。当然了,考虑到 A75 和 A55 的发布时间、设计的复杂程度,麒麟 970 没用上也是可以理解的。<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0/v2-197d78a1e34b8d4ce660b3cbd1bcf32b_hd.jpg" data-rawwidth="750" data-rawheight="42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50"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v2-197d78a1e34b8d4ce660b3cbd1bcf32b_r.jpg">在发布会上,余承东并没有透露麒麟 970 的 CPU 性能相比 960 的变化,只是表示麒麟 970 的能耗比提升了 20%(主要得益于全新的 10 纳米制程)。至于实际的性能表现,不出意外的话,麒麟 970 应该和麒麟 960 处于同一段位,不会有非常明显的提升。当然,横向来看的话,麒麟 970 的 CPU 性能没提升其实不是什么大问题。从 GeekBench 4 等跑分软件的得分上看,麒麟 960 的分数和高通骁龙 835、三星 Exynos 8895 基本处于同一水准,明显强于联发科 Helio X30。因此,即使麒麟 970 的 CPU 性能不变,也依然是 Android 阵营里移动 SoC 的顶级水准,只是不再像麒麟 960 发布时那么领先。相比起 CPU 上的保守,麒麟 970 在 GPU 上的「诚意」要显得更足一些。首先,麒麟 970 则用上了 ARM 在今年 5 月刚刚发布的 Mali-G72 架构,理论性能相比麒麟 960 上的 Mali-G71 有所提升(ARM 的官方说法是相比 G71 性能提高 20%,功耗比提升 25%)。此外,在核心数上,麒麟 970 的 GPU 也从麒麟 960 的 8 核增加到了 12 核。<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0/v2-fccda033f67da2a0e09f38608667ce5a_hd.jpg" data-rawwidth="750" data-rawheight="42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5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v2-fccda033f67da2a0e09f38608667ce5a_r.jpg">实际性能上,余承东表示,相比起麒麟 960,麒麟 970 的性能有 20% 的提升,并且能效比提升了 50%。照理说,由于麒麟 970 的 GPU 核心架构比麒麟 960 更先进,核心数还多了 50%,并且制程更先进,GPU 性能提升的幅度应该远不止 20%。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很可能是华为将麒麟 970 的 GPU 主频压得比较低,从而更好地降低功耗(于是就有了提升幅度高达 50% 的能效比)。不出意外,麒麟 960 上出现的 GPU「满血跑」时功耗感人的情况,麒麟 970 上不会再出现。通讯基带:比「千兆 LTE」更快作为一家通讯行业有着多年积累的公司,华为海思在通讯基带上有着深厚的「家底」,特别是去年的麒麟 960,直接在 SoC 中集成了支持 LTE Cat.12/13 的 Balong 750 基带(最大下行速度 600Mbps,上行 150Mbps),并且支持 CDMA 网络,丝毫不逊色同期的高通骁龙 820、821。<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0/v2-9d68fa4bb44668e1248d645f0f9fa2cb_hd.jpg" data-rawwidth="750" data-rawheight="42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50"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v2-9d68fa4bb44668e1248d645f0f9fa2cb_r.jpg">在今年的麒麟 970 上,华为海思更进一步,直接大跨步到了 LTE Cat.18,最高下载速度飙到了 1.2Gbps(4x4 MIMO,3CC CA,256QAM),也就是比之前业界最快、骁龙 835 和 Exynos 8895「千兆 LTE」还要再快上 200Mbps。<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0/v2-34eafe54e0e1e6dec4e8b6daecf45933_hd.jpg" data-rawwidth="3264" data-rawheight="184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3264"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v2-34eafe54e0e1e6dec4e8b6daecf45933_r.jpg">麒麟 970 还终于支持了在同时使用两张 SIM 卡时,主副卡同时用 4G(上一代麒麟 960 的副卡只能支持 3G)。此外,麒麟 970 还特别针对高铁时的使用做了优化,信号更稳定,减少掉线。不过话还是要说回来,虽然麒麟 970 的通讯基带的确是厉害,但和骁龙 835、Exynos 8895 等支持千兆 LTE 的 SoC 一样,普通用户想要真正体验到这种超高速 LTE 网络,还得过上相当一段时间。一方面,超高速 LTE 网络需要运营商的支持,虽然目前全球不少运营商(包括中国联通)已经开始了千兆级 LTE 的测试,但距离大规模商用还仍需时日。另一方面,在手机端,除了需要 SoC 自身的基带支持,如果要支持千兆级的 LTE,手机厂商还必须在手机的天线设计上投入额外的精力,以搭载骁龙 835 的手机为例,在目前上市的众多骁龙 835 手机中,真正能支持到千兆 LTE 的只有三星 Galaxy S8、HTC U11 等少数国际品牌机型的部分型号。ISP、DSP、Codec、协处理器ISP 的全称是 Image Signal Processor(图像信号处理器),主要功能是处理相机传感器中收集到的数据。麒麟 970 的 ISP 主要是一些「常规升级」,依然是双核设计,拥有更快的速度,更快地对焦,更优秀的降噪效果,并且对运动图像的捕捉做了优化。不过相比起单纯的 ISP 升级,NPU 对相机体验的提升可能会更大(下文会详说)。在 DSP、配套 Codec 等方面,麒麟 970 也有所提升,其中配套的音频 Codec 可以支持 32bit/384k 的音频解码,过去几代华为高端机(Mate、P 系列)上表现乏善可陈的内放音质,有望在麒麟 970 这代产品上获得明显的提升,当然前提是 Mate 10 和 P11 系列还能保留 3.5 毫米耳机插孔。另外,麒麟 970 依然搭载了 i7 协处理器(和牙膏厂的 i7 没啥关系),而 inSE(integrated secure element)和 TEE 安全引擎,在麒麟 970 上也都在。在总线架构上,不出意外的话,麒麟 970 采用的应该是和 960 相同的 CCI-550。10 纳米制程,比骁龙 835 还多的 55 亿个晶体管制程上,不出意外,麒麟 970 用上了台积电(TSMC)最新的 10 纳米工艺,这应该是继苹果 A10X、联发科 Helio X30 之后,第三款采用台积电 10 纳米制程的移动 SoC。通常来说,在芯片晶体管数量相同的情况下,更先进的制程可以降低芯片的核心面积,有助于降低成本,并且更加有效地控制发热和功耗。在发布会上,余承东也表示,台积电的 10 纳米制程可以降低 20% 的能耗,将芯片核心面积缩小 40%。不过有趣的是,麒麟 970 的核心面积并没有因为制程的进步而缩小,反而比麒麟 960 还要略大,这是因为麒麟 970 集成了高达 55 亿个晶体管,比麒麟 960 多出了 15 亿。55 亿个晶体管是什么概念呢?大家可以参考几个数字。Intel 在 2014 年发布的拥有 18 个核心的至强 E5 CPU,也才内置了 55.6 亿个晶体管。在更具对比价值的移动 SoC 中,以「对料」著称的苹果 A10 拥有 33 亿个晶体管,高通骁龙 835 拥有 31 亿个。需要说明的是,虽然晶体管数量对性能有一定的影响,并且通常是越多越好,但在芯片工艺、架构不同的情况下,我们是无法简单地用晶体管数量来判断性能的,尤其是在内部部件众多的移动 SoC 中。NPU:首款内置在手机 SoC 中的人工智能芯片终于到了麒麟 970 最特别的部分——NPU。NPU 的全称是 Neural-network Processing Unit,也就是神经网络处理单元。关于这颗 NPU 的功能,大家可以简单理解为专门高效地进行 AI 相关计算定制的处理器,就像 GPU 之于图形处理相关的计算,ISP 之于成像相关的计算。传统的 CPU(包括 x86 和 ARM)和 GPU 也是可以用来做深度学习计算的,但由于它们本身并不是专门为深度学习定制的,效率并不高。而麒麟 970 的这颗 NPU 采用了来自寒武纪(Cambricon)的 IP,专门为深度学习而定制,FP16 性能达到了 1.92 TFLOP,差不多是麒麟 960 的 3 倍(0.6 TFLOP 左右)。在发布会上,余承东展示了一张在进行 AI 运算时,NPU 和 CPU、GPU 的对比。可以看到,性能上,NPU 是 CPU 的 25 倍,GPU 的 6.25 倍(25/4),能效比上,NPU 更是达到了 CPU 的 50 倍,GPU 的 6.25 倍(50/8)。另外,在华为内部的测试中,麒麟 970 的 NPU 每分钟可以识别出 2005 张照片,而不使用 NPU 的话则每分钟只能识别 97 张(这个速度应该是用 CPU 进行计算的),优势同样巨大。至于这颗 NPU 具体能实现哪些特别的功能,我们还需要等到 Mate 10、Mate 10 Pro 上来揭晓。在发布会上,余承东提到了一些 NPU 在拍照方面的应用。具体到拍照中,NPU 可以帮助手机更精准和快速地识别拍摄场景,让手机选择最合适的图像处理算法,在双摄背景虚化时,让手机对边缘虚化的处理更准确,还有最近很火的 AR 相机,NPU 可显著提高渲染的速度,降低功耗。再比如说,有了 NPU 之后,手机可以将语音和语义识别的部分工作转移到手机本地,提高语音和语义识别的表现,提高手机中语音交互应用(比如语音输入法、智能语音助手)的体验。值得一体的是,在发布会上,余承东还展示了「开放移动 AI 平台(Open Mobile AI Platform)」,为 app 开发者提供了包括开发者网站和社区支持、开发套件以及自家的 app 分发商店在内的「全套」服务,吸引开发者开发可以调用 NPU 性能的 app。不过这里有个问题,这一套方案只是针对搭载麒麟 970 的华为手机的,并不是一个开放的平台,这意味着开发者即使写出来能调用 NPU 来实现某些强大功能的 app,也只能运行在仅有的几款华为手机上(短期内应该只有即将发布的 Mate 10 和 Mate 10 Pro)。至于未来华为能吸引多少开发者来利用 NPU 开发支持自家 AI 平台的 app,现在来看还是个未知数,但至少在接下来的几个月内,恐怕地需要依靠华为自己的软件工程师来开发相应的 app。当手机 SoC 遇到 AI对于喜欢折腾手机的用户来说,手机 SoC 的性能可能永远都没有「过剩」的那一天,不过对于的「普通用户」来说,随着过去几年里 SoC 整体性能的不断提升,新款 SoC 在性能上带来的体验加成正在变得越来越小。在 5G 时代到来之前,在移动 VR 和 AR 应用取得突破之前,这种情况很可能会一直持续下去。在麒麟 970 上,华为探索了另外一种思路:在传统的手机 SoC 上,额外增加一颗专门为 AI 相关运算定制的芯片(NPU),让手机本身具备 AI 能力,完成一些和 AI 相关的应用。至于这颗 NPU 到底能有多大的意义,我们至少还需要等到 10 月 16 日发布 Mate 10 和 Mate 10 Pro 后才能作出判断,但可以确定的是,在 AI 席卷整个科技圈的浪潮中,麒麟 970 在 AI 上的探索只是一个开始。今年 5 月,ARM 在发布新一代 CPU 架构 Cortex-A75 和 A55 时,重点强调了提高 AI 运算能力的 DynamIQ 设计。今年 7 月,高通开放了自家的神经处理引擎(Neural Processing Engine,NPE)的 SDK,帮助开发者使用骁龙 SoC 进行 AI 相关的运算。或许到明年这个时候,当我们在讨论移动 SoC 的时候,AI 芯片就会像 CPU、GPU 那样,成为智能手机中一个「常规」的组成部分。

如何做好UI设计

一个好的交互设计对产品的成功起着很关键的作用。UI所做的就是用户最先接触到的东西,也是一般性的用户唯一接触到的东西。用户对于界面视觉效果和软件操作方式的易用性的关心,要远远大于他对底层到底用什么样的代码去实现的关心。如果说程序是一个人的肌肉和骨骼,那么UI设计就是人的外貌和品格!都是一个成功软件产品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而言程序懂得不多所以只是从UI设计与软件产品整体的关系和如何才能使软件产品得到最佳的UI设计角度来谈。 现在我们的软件产品存在的一些问题有技术方面的问题,但是的问题来源于各个部门、各个项目小组的之间的配合。我们现有的开发流程一般都是由市场部门提出客户需求,产品设计人员提出产品设计报告,开发部门设计开发计划,由各个小组分别开发一个模块,最后整合成为一个完整的软件产品。在这些流程之间UI设计应该参与那一个部分,每一个部分应该做到什么地步才可以使产品得到最好的UI设计效果呢?下面我们会在每一个部分具体分析。 首先分析一下现在的问题所在,在一些软件业比较发达的国家软件产品的UI设计过程贯穿了软件开发的自始至终,而且是必不可少的。而在中国产品UI设计并没有被广泛接受,就算是已经有了UI设计师的一些企业也没有对产品的UI有着足够的重视,一般来讲他们大都会把重点放在如何使用代码实现所需要的功能,在我看来这只是一个成功软件产品的一个部分。一个优秀软件产品的开发过程应该是由四个部分组成: 1.软件产品的设计(业务建模) 2.系统的设计(技术建模) 3.分单元的开发(把软件各个部分拆分分单元编写代码) 4.测试(分为单元测试、系统集成测试和产品功能测试),这些是由软件研发部门做的工作。 除去以上软件开发过程的四个部分还有用户需求和用户验收测试,这两个过程是由市场部门和产品用户一起完成。所以说用代码实现产品功能(coding过程)只是软件开发的一个步骤。现在我们回到UI设计的角度来看,作为UI设计人员我们需要全程参与到软件开发过程中,而不只是在某一个步骤参与,现在在大多数软件企业里UI设计师只是在产品的coding过程的时候才实质性的参与到软件开发过程里,而在其它几个步骤里只是参加甚至根本没有参加(在这里我要强调“参与”和“参加”是两个词的不同概念,“参与”指的是完全加入到开发行列开始进入设计阶段,而“参加”指的只是旁听会议或者提出一些简单的意见并没有开始进入设计阶段),这样就会大大降低软件产品的开发效率使开发成本成倍上升甚至导致整个产品的不成功!这并不是危言耸听,下面我们分析一下在一个软件产品的开发过程中UI设计应该怎么做、做到什么地步才能避免上边提到的那些问题? 下面我会根据软件开发的过程解释上边的问题,刚才我提过软件开发过程的几个步骤, 1.产品建模 2.技术建模 3.分模块开发 4.测试,那么我们也分为这四个部分进行讨论: 一.产品建模时期: 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输入”和“输出”,在UI设计里是很重要的两个概念,经常会有人过来对我说“我们有一个软件产品需要美化一下”然后再也没有什么深入的解释了,仅仅这句话我的工作就要开始了,然而这个软件是给谁用的?是干什么的?我们却一无所知!成功的UI设计首先要有完整的“输入”,怎么才能叫做完整的“输入”呢?也就需要UI设计师从整个软件产品的策划阶段就开始介入,在产品用户(也就是客户)向市场部门或者产品部门提出产品需求的时候就要开始参与到产品策划开发过程中来,这一部分对于UI设计师而言就是第一个输入阶段,并且在这个阶段里UI设计师也需要提出一些对产品交互设计的意见,以便产品部门在做产品设计的时候的考虑到产品的交互性和功能的简单表现原则,有很多软件在设计阶段就被加入了许多并不是用的附加功能,其实一个好的软件设计就是要用最简单的结构实现用户的想法,一些可有可无的功能看上去很花哨往往会影响用户的判断能力,这些就是产品优化的一些概念了在此我需要简单的提一下如果想要深入研究可以看一些有关于产品优化的书籍甚至是心理学的书籍,有很多人认为软件的优化就是代码的优化(用最少的代码实现产品功能),在我看来这只是程序的优化是针对程序员而言的而不是整个软件产品的优化,产品优化包含了交互设计在现在的多数软件企业没有专门做这一部分的交互设计师所以往往这一部分被忽略,我认为这一部分应该又UI设计师承担起来,从文章的开头我就说过UI设计不只是图形界面的设计,就算是有企业里边有这样的优化人员或者交互设计师他们也要和UI设计师一起配合完成产品交互设计,作为UI设计师产品的交互性和易用性是在做设计的时候必须考虑的! 言归正传,产品设计人员经常不会过多考虑简单易用原理也就是产品出来用什么样的组合形式体现给用户,这也是UI设计师考虑最多的事情,所以UI设计师一定要在产品建模期间参与设计,给产品设计师一些意见。作为一名优秀的UI设计师我们还要在了解了产品的需求之后更深入了解这个产品的使用环境和用户群体的使用习惯。我们还需要了解市场上的同类软件产品的设计方案,研究他们的优缺点,以便在我们设计的时候吸取它们的长处避免它们的错误。在产品建模之后一般的都会由产品设计人员给客户做一次功能设计讲解,往往这样的讲解只是文字性质的需要让客户想象着理解,这就会造成很大的隐患有的客户根本无法理解你的讲解甚至对这样的讲解根本不认真听,因为他们根本不懂,在讨论过程中他们经常会同意产品设计人员的一切设计想法但是产品测试的时候他们又会提出种种不满意,我想这是一般的软件公司都会遇到的也是最最头疼的事情,但这并不能怪客户我说过客户只会关心视觉效果和软件的操作而并不会去关心我们是怎么实现这一切的。这种情况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产品的反复修改开发成本成倍上升,怎么避免呢?这就要靠UI设计师了,俗话说“眼见为实,耳听为虚”,所以需要UI设计师做出一个产品整体效果的demo。这个demo用图片的形式表现就可以,我们只需要将要体现的产品界面做一个拼凑就可以了,因为这并不是产品的最后样子,只是协助产品设计人员给客户讲解产品设计。产品建模时期UI设计师要了解客户的要求想法和产品设计人员对产品功能的要求深入了解产品,采集用户的使用需求、使用环境和使用习惯,了解市场同类产品的设计分析它们的优缺点。协助产品设计人员完成产品建模过程并制作产品展示demo模拟用户对主要功能的操作过程和界面呈现,生成交互原型(基本上产品的交互性和易用性问题都需要在产品建模的时期解决)。如果时间允许我们甚至可以提出一份“UI设计分析报告”,这份报告可以附在产品设计说明后,更有效的帮助客户了解我们的产品设计并且帮助开发人员更好的遵循UI的整体要求来完成开发工作。这个时期的关键是“交互设计”。 二.技术建模时期: 在这个时期作为UI设计师我们已经了解了软件产品的功能需求并且拿到了一份产品设计人员的产品设计说明,可以进入界面样式的设计过程了。这个时候我们应该考虑的应该是产品的整体风格和界面的设计,通常我们也会做出几份方案给客户选择。有些客户会要求产品遵循一个整体的VI设计标准,那么我们就需要按照一个整体的已定的风格去设计软件的界面,要与客户公司的企业形象吻合。在这个时期软件的UI设计进入到了美术设计阶段,我们需要制定整个软件的风格,塑造软件的整体形象,并且具体的描述每一个界面中的元素和布局、文字字体等信息。在这个阶段我也不应过多的说什么,主要是每个UI设计师各自发挥你们的艺术专长用最简洁、最漂亮的界面表现软件产品。需要注意的就是在我们设计整体风格的时候一定要深入了解这个产品的理念,看看它是干什么用的。不同的产品要有不同的风格,这里边有很多的细节注意,不同的产品、同类的产品不同的内容、不同的传播介质,这些都会决定UI设计的风格。1.不同的产品:比如一个游戏产品就需要将界面做的花哨一些或者用大的图片充斥;如果要是一个应用软件就需要突出使用方便和强大的功能设计要简洁。2.同类不同的内容:比如一个可爱的游戏产品(像是卡通类游戏)就需要将界面做的活泼生动可爱一点;如果是一个角色扮演的战斗类游戏(像是枪战闯关类游戏)就要做的酷一点深沉一些。3.不同的传播介质:我们要做的软件产品有的需要在网络上传播那么就需要我们考虑到网络速度的问题;有的就是利用光盘当作介质那么这样的软件就可以做一些比较花哨的效果。所以说不同的产品还需要单独考虑,这也需要UI设计师多多了解产品,保持与客户交流。还需要重点注意的就是我们在做图形化设计的过程中千万要贯彻在前一个阶段做好的交互设计,始终注意产品的交互性和易用性。在设计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做出每种结构每一个步骤的效果图,不能只提供图标、按钮、背景图等图片,这样的话程序员根本不知道往那放这些东西,在这个时期我们就要最终确定软件界面的呈现形式。技术建模一般是由高级程序员完成的,他们会将整个软件开发分为一个一个功能模块,分配给一个一个的开发小组。但是这些负责技术建模的高级程序员考虑的往往是如何将整个设计用代码实现、怎么才能更有效的复用以前已有的模块等等,而不是软件是什么模样会有什么样的风格,所以作为UI设计师我们必须主动出击,多多和他们交流以保证我们的想法能够完整的实现,如果有技术实现的问题我们还要及时做出修改。有时候我们还需要根据客户或者产品的特定需求做一些延伸性的设计(也叫UI产品设计的外延),包括:软件的安装导航界面、产品的演示宣传动画、一些附带的桌面壁纸或者屏幕保护、代表软件的卡通小精灵、有时还会被要求设计软件的logo和广告banner等等。技术建模时期的关键是“风格和界面设计”。 三.分模块开发时期: 这个时期软件开发过程进入实现阶段,也是需要人力最多的时期,这样就会分散UI设计师的精力。软件会被切分为若干个小的模块进行代码编写,最后整合成一个完整的软件产品。对于一个程序员来讲他们大多根本不会考虑到产品应该是什么样子应该有什么整体风格,他们所考虑的只是如何用代码实现设计的要求,而且在现在的软件企业多都实现了模块的复用,这样会大大节约人力成本,那么程序员只是对原有模板进行修改使之适应新的软件产品,这样就会对UI设计的最终贯彻和实现带来很大的麻烦。做出的每一个模块虽然已经能够使用但是都是“各自为政”没有统一,因此我们也需要主动的协助和监督程序员完整的实现UI设计的要求,如果有技术无法实现的问题需要及时沟通改正设计方案。有的时候有些模块需要有单独的风格,比如一些已有的软件产品需要集合到某一个新的产品中去,这样就会加大了设计师的设计难度,我们必须要在保证产品整体风格不变的情况下将原有产品的设计风格集合进去,使之更加适合新的产品表现形式。如果我们仍旧保持原有产品的风格那么当各个模块集合起来之后往往会使新的产品感觉很松散,进入每一个功能都会觉得是另外一个软件,使人对软件的印象不深刻。在这个阶段我们还是要主动一些,跟进各个模块界面的实现。现在很多软件企业都存在很多UI设计师和程序员的协作问题,不是程序员做不到UI设计的要求,就是UI设计师坚持一些自己的想法不能改动,还有的时候经常会有人过来没头没尾的说帮我做点东西吧!当软件集成到一起再一看,就是很多不同风格的东西堆砌到一起,从头到尾都不舒服,领导或者客户看了以后极度不满狂批一阵,最后得出结果UI设计做的不到位。有人说UI设计师就要背着软件不成功的黑锅,因为人们根本看不见代码怎么写的,功能是怎么实现的,他们只知道对软件的样子和使用进行评论。让一个用户评论一个软件他们只会说这个软件好用看上去也不错挺漂亮的,但是做为一个普通用户决不会有人说这个软件程序写的不错。这么一看我们会联想到现在软件开发之中主要的冲突在UI设计师和程序员之间,其实这只是表面的表现形式。实质上这个现象体现了现在软件企业的一个通病就是这个开发组之间的协作关系混乱,程序员和UI设计师之间是平级协作关系,程序员是不会对产品负责的,这样看来UI设计师只应该听项目经理的,无论对设计做什么样的改动或者增添什么样的东西,都应该由开发项目经理和产品经理协商之后决定,只有他们可以对最终的产品负责。这样也可以避免很多程序员和UI设计师之间的争执和矛盾。但是现在大多说软件企业的产品经理和开发项目经理没有做到这一点,他们也根本不了解UI设计师和程序员的工作,也无法把握他们的工作量,这样无序的管理会造成很麻烦的后果。其实可以建立一些合理的流程管理制度,就算企业没有作为UI设计师也可以自己起草一份适合自己和企业的“UI设计需求申请单”,里边应该列出我们需要的“输入”内容、工作时间、最终的“输出”结果等等栏目(可以自己根据要求灵活决定)。这样形成一个有参与人、有依据、有存底的工作流程,出现问题或者争执的时候我们有据可依,这只是一个习惯性的东西因不同的企业而议不一定都要建立需求单。在分模块开发时期UI设计师应该做的是,在模块开发的前期做出产品每个模块的效果demo(可以用图片的形式表现)要求程序员按照demo的样式进行模块开发,协助和监督程序员严格按照UI设计要求生成最终产品,把握各个模块的统一,经常了解程序员的工作进展及时对不合理或者难以实现的设计进行讨论设计出新的方案。分模块开发时期的关键是“协助和监督程序员生成最终产品”。 四.测试时期的输入和输出: 软件产品的测试会分为三个测试阶段,第一个是分模块开发完成之后每一个模块进行的单元测试;第二个是将各个单元集成为一个整体的产品进行集成测试;第三个就是整个产品在交付使用前进行的整体测试。在测试过程中UI设计师的任务相对会轻松一些,我们只需要跟着测试人员走几遍流程,如果在其中发现没有按照UI设计要求的部分及时要求改正就好了。我们还会经常遇到客户在测试过程中突然觉得那里不合适需要修改,这也是最最头疼的事情了,有的时候他们说的并不一定对,只要我们设计的每一个步骤都有一定的道理能够说服他们就一切ok了。如果他们执意要修改设计方案,那么我们没办法只能按照客户需求修改。但是如果前边按照本文的流程走下来我想这样的可能性不大就算是修改也不会是大动干戈。在修改过程中我们还是需要先做出效果图,让客户确定再具体实施,这样也会避免很多麻烦的。测试时期的关键是“检查整个产品发现问题及时改正”。 如今软件的越来越多的考虑到人的因素,“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贯穿了整个软件产品开发的始终,因此软件产品的UI设计过程最重要的两个部分就是行为和构造,也就是交互设计和界面设计。上面我们按照软件开发的四个阶段,逐个的分析了每个时期UI设计的任务。由此我们可以看出UI设计并不完全是一个美术设计的过程,还有很重要的一个部分就是交互性和易用性的设计。

大数据和UI设计哪个就业前景比较好?

也就意味着兼具美术设计、程序编码、市场调查、心理学分析等诸多方面综合能力的UI设计师将拥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UI设计中的交互设计方面已经走过了基于字符方式的命令语言式界面的阶段,目前正处于图形用户界面时代。但是,人们仍不满足于现状,在积极探索新型风格的人机交互技术。当前语音识别技术和计算机联机手写识别技术的商业成功让人们看到了自然人机交互的曙光。虚拟现实和多通道用户界面的迅速发展也显示出未来人机交互技术的发展趋势——“人机和谐”的多维信息空间。这些新技术理念的出现对UI设计师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如今,国内的UI设计日益发展,有了专门的职业分工也开始出现一些较高水准的一线设计师与UI设计交流组织。但总的来说,在这一领域,我们与西方发达国家间的差距仍是显而易见的。软件领域不像物质产品那样,存在工艺、材料上的限制,其核心问题恰在于人。因此,提高软件UI设计师的个人能力,真正提升软件产品的人性化程度,已成为中国UI发展的重中之重。

哪些美国大学的交互设计专业比较好

卡内基梅隆大学:MDes (Interaction Design)亚利桑那州立大学:MSD (Interaction Design)艺术中心设计学院:MFA (Graduate Media Design Program)旧金山大学:MFA (Web Design & New Media)佐治亚理工学院:MID (Interaction track)印第安纳伯明顿分校:MS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Design)纽约大学:MPS Interactive Telecommunications Program肯特州立大学:MFA (Design and Technology)帕森斯设计学院:MFA (Design and Technology)加州艺术学院:MFA (Design)重点介绍一下美国交互设计专业最好的学校:卡内基梅隆大学,该校的交互专业享誉全球,是很多学子心目中的殿堂级学校,但是其实这所院校的InteractionDesign专业极难申请。但只要你的实力足够,再苛刻的条件,也是可以达到的。

如何才是一个好的交互体验?

1. 交互设计师应当具备的能力如果我们简单的将用户体验领域涉及到的技能分为:用户研究、产品(概念/功能)设计、交互设计、视觉设计、工程技术,我认为任何一个交互设计师和视觉设计师等等,都应该具有整体的复合技能,只是哪部分哪部分更少的问题。1) 用户研究:对于交互设计师,不具备基本的用户研究能力,无法吸收来自用户的「信息营养」,如何做出真正以用户为重心的设计呢?观察法、访谈法、问卷法、可用性测试、行为数据分析等等,这些基本的方法应该要有所掌握。2) 产品(概念/功能)设计和交互设计:这方面不必多说,交互设计师必须有大局观,能够真正的理解产品的思路和方向,从交互的角度实现产品层面的意图。这也是很多交互设计师转向产品设计师、产品经理的原因,在很多方面有交叉。3) 视觉设计:视觉设计是很多交互设计师的软肋,常常无法忍受一些交互设计师做出的没有美感的文档。现在,特别是在移动互联网的设计领域,交互和视觉往往是高度交叉的。交互会影响视觉,视觉反过来也会影响交互。对于一个交互设计师,在做交互设计师,脑海中就应该浮现出视觉的轮廓,为视觉设计留下能够发挥的空间。另外,交互设计师一定要有很好的视觉设计的感觉,知道如何判断好的和不好的视觉设计。像素眼(能够通过肉眼分辨出一像素的差别)至少要具备吧?4) 工程技术:交互设计往往直接对口工程开发,对工程技术的理解不可或缺。其实所谓了解技术,并不是一定要能够立刻写代码。如果我们看看周围很多「懂技术」的人,可能已经很久没有自己写代码,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对技术的把握。术业有专攻,对于交互设计师,真正要做的是理解技术可行性区间,知道在现有的技术下有哪些可能性,这需要不断的积累,包括系统的学习和不断向工程师学习。我自己在做 iOS 和 Android 的设计时,都读过相应的开发书籍,另外也会注意看新的产品,让自己的知识库更充实。以上是交互设计时所应具备的几方面的能力,在这样的前提下,交互设计师的成长,其实就是不断的提升自己在这些方面的能力。具体如何去学习,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途径,即使没有专门的老师来教(事实上这个行业早期的交互设计师主要都是自学),现有的各种资源也已经足够学习,同时还要注意实践。2. 再大的热情也不如立刻行动我在面试设计师时,发现一个问题,一些面试者会告诉我他们对这个领域多么有热情、多么看好,希望以后能够成长为一名优秀的设计师。这时候,如果他之前还没有过实践经验,我就会问,那么你都读过哪些交互设计师相关的书籍,很多时候,得到的答复让我很失望,寥寥无几。很多人只是读过一些网上的碎片化的文章就上战场了。现在市面上已经有非常多的和用户体验、交互设计有关的图书,在豆瓣上能搜到一堆的推荐,如果有热情,就付诸实施,在没有实践之前,先多去吸收营养。3. 动态学习与快速学习交互设计本身是多学科的领域,越是深入,就越发现多种学科知识的重要性。前两年我读的比较多的书是建筑设计、城市规划等等方面的书籍和资料,因为发现一个交互设计师和建筑设计师在很多方面是相通的,都需要处理人和物的关系,甚至很多方法也是可以通用。现在阅读的范围更杂,社会学、技术思想等等,都能对平时的设计工作起到间接的帮助。自学能力非常重要,如果你需要研究数据,却缺乏统计学方面的知识,怎么办?很简单,找点资料学习就可以,需要用什么就学习什么。4. 成为 Geek交互设计师本身需要是超级用户,这意味着需要大量的、甚至疯狂的用相关领域的各种产品,让自己沉浸到产品里面去。例如,对于移动互联网领域的交互设计师来说,手机里没有几百应用、或者没有不同平台的手机,都是不正常的。我遇到的一些朋友追求简单的生活,并不希望被科技所左右,这没有错,但是作为交互设计师,这是工作,这是修炼,这是成长中必须的。量的积累非常重要。我的一些朋友,见面时坐在一起都习惯拿对方的手机看看里面有什么好的应用,对于好应用、好设计的敏感是一种职业习惯。我们做最美应用(这是广告吧),最开始就是这样的目的。5. 超出用户与回到用户掌握大量信息之后,还需要能够回到用户的视角。交互设计师永远不代表自己,而是代表用户,自己随时要化身为用户,动态切换。张小龙之前讲过类似的意思。对于交互设计师来说,超出自我很重要,当我们看一个产品时,应该能够很快找到交互的问题所在,而这些问题都不应该和我们自身的认知有关,而是同我们所采取的用户视角有关。当我们不断了解用户、不断积累领域经验时,我们会自己积累一些经验点,知道目标用户群会在哪些地方容易犯错,而我们要对这些地方高度敏感。对于交互设计师,去亲自做做用户研究非常有必要。当我们亲自做过几十个可用性测试后,对于用户会有非常切身的感受,通常都会发现,我们原本想象的用户行为很多都是错误的。有时仅仅是用观察法也很有用。我曾经在地铁上观察了上百名用户使用手机的行为,其实是非常简单的事,只要去做。6. 重新学会写字与说话交互文档需要清晰、易懂,文档本身应当具备很好的可用性(Usability)。能够写好 PPT 也非常重要,其实所有输出都需要设计,很多交互设计师能够做好设计,却做不出清晰、明确并且令人赏心悦目的 PPT,这实在不应该。交互设计师还应该训练自己有很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做出好的设计是一方面,另一半功夫是要让大家都知道这是正确的设计。7. 学会「推动」交互设计师需要和团队中不同的角色和协同配合,想要真正做好工作,不仅仅是做好自己的输出,还要能够推动各种资源去做事情,当然前提必须是正确的事情。这和具体的团队有关,有的团队这种工作大多由产品经理承担,而有的团队则需要交互设计师自己去做(例如我在过的团队几乎都是同时做交互设计师和产品经理),这时沟通能力、知识面(例如对技术的了解)甚至是毅力会非常重要。以前合作过的工程师,某一次向别人介绍我们,说这是他见过的最「残忍」的设计团队…当然最终成果也很理想。8. 和团队其他成员的同理心好的交互设计师,都有不错的气场,能够被团队的其他角色所信任。这种信任,其实是建立在长期的声誉积累之上。交互设计师和开发工程师的合作往往很多,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就是珍惜工程师的劳动。一个简单的设计,可能意味着做开发的兄弟要加班很久,所以问题来了,这个设计是好的么?有没有替代的设计,能够让工程投入的性价比最高?我在做设计时经常会和做开发的兄弟们一起讨论,询问设计方案可能的开发工作量,然后深入的弄清楚具体哪一点的投入大,我们有没有办法去绕过。和我合作过的工程师加班是必须的(因为总是想做出更好的东西),但是我会尽量确保他们的工作都不是无意义的。曾经在某企业,和我合作过一个项目的工程师做完就升职了^_^ 互相都开心,这对于大家也是一种回报。但是当然,交互设计师自己的素质要够强,能够了解门门道道。有一次,我请一个做开发的兄弟实现一个设计,兄弟可能工作太多,直接和我说这个实现不了…我就说了一句话“你蒙我”。然后兄弟就回去考虑了,过了一会回来说“我刚才蒙你了…想清楚了,能做啊”(当然大家都是玩笑,团队内的感情很重要,互相在原则问题上要非常信赖)。9. 找一个好项目,一个好团队交互设计师非常依赖具体的项目和团队,没有好的机会,自己再使劲也不出来。这些项目应当是能够给交互设计师充分发挥的空间。而好的团队,必须要重视交互设计的作用。在行业当中,其实很多企业并不重视交互设计,或者是并不真正了解交互设计,没有足够的支持,这里面的机会成本需要设计师好好衡量。10. 细节与理想主义者交互设计师(实际上所有设计师)都需要关注细节,带给用户哪怕一点点改进,都应该让我们感到快乐。当然这需要处理好优先级,将好钢用在刀刃上,优先改进那些最重要的部分。只有理想主义者才能做好设计!每时每刻,我们都坚信,创造更好的体验,是我们的使命。无论遇到多少困难,我们都会尽最大努力去创造一个「更美」的产品。

国内哪个大学交互设计专业好一些

据我了解交互设计专业是目前国内热门专业之一,目前国内很多大学都开设了交互设计相关专业。就我所知一本院校不错的有: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信息艺术设计系、同济大学工业设计系、湖南大学工业设计等;二本有广东开放大学、宁波大红鹰学院;专科类的有湖南安全技术职业学院交互设计专业等。如果要从就业技能获得来看,这个专业比较好的当属校企共建类型的。

建站需求填写

采购需求填写

采购需求

采购产品:
联系人:
* 联系电话:
公司名称:
补充说明:
* 验证码: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