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建设规划

小学校本课程的开发如何设计?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设计要注意: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度和程序  孩子们在学校当中获得什么样的课程经验,这是国家、地方和学校共同努力的结果,学校在其中更是担负着直接的责任。在实施新方案以后,试图完全抱着“执行”的态度是很难行得通的。学校必须参与到课程开发工作中来。但是改革应当是一个积极稳妥的过程,不同的学校在课程开发方面达到的程度可能不同,应该允许这种差异的存在。  这种差异一方面表现在开发的“范围”上。学校在进行课程开发时,可能只涉及”部分课程”,也可能涉及学校的“全部课程”。其中的尺度应由学校根据自身特点和发展需要而定。即使是对全部课程进行开发,也可以在开发的深度上有所侧重,在课程的选择上有一个先后、主次等顺序上的安排。  另一方面也表现在开发的“行为”上。学校在进行课程开发时,可以采用选择、改编、补充、拓展、新编、整合等不同的行为方式。“选择”,就是采用拿来的方式引进某一门课程或科目、活动;“改编”,就是对原有的或拿来的课程做一些调整,以使它更加符合本校、本班学生的特点;“补充”,就是在保持某一课程基本目标不变的情况下,增加一些相关内容或资源,以更好地实现原定目标;“拓展”,就是对原有或拿来的课程的目标和内容体系进行提升;“新编”,就是对某一门课程或活动进行完全的开发;“整合”,就是在不同的课程、科目、活动之间形成关联,增强学校课程的整体逻辑性。这些不同的开发行为之间存在着程度上的差异,但不一定存在水平和效果上的差异。用哪一种方式对学校里的课程进行开发,应该体现出学校和学生的特点:。  如果把校本课程开发作为一项常规工作,那么,它无非包括这样一些程度和步骤:  1.建立组织——领导和组织开发工作,让一部分教师率先参与研究和准备。  2.动员——对全校教师进行共同组织,让课程开发成为所有人的事业。  3.形成核心价值——在学校层面表达教育者的核心教育理念,解决“为什么”的问题。很多学校不太重视这个环节的工作。事实上,教育者关于“教育”、“学生”、“课程”、“教学”的核心价值观直接影响整个学校的课程框架的展开和课程思路的确定。比如,与传统的关于人的素养、智能的理解不同,加德纳提出了“多元智能”的结构模型,认为不同的学生可能在语言、逻辑与推理、空间、身体运动、音乐、人际交往、内省、自然观察方面,有不同的智能表现和潜质。台湾某小学在“整合”全校的课程时,就是依据这个关于“人”的核心理念展开了本校的课程框架。  4.学生需求评估——通过正式的渠道而不是主观判断,了解学生、家长以至社区对学校课程的需要情况。  5.资源评估——在自然探究、社会亲近、个人成长三个方面形成社区、学校、家庭、网络资源的基本列表。  6.形成课程规划——对全校的课程结构、实施要求、相关管理制度进行设计,并使它在全校发挥法规的效力。  7.培训——使所有相关人员(包括教师、学生、家长、其他志愿参与者等)理解课程框架,并掌握基本的实施技能,做好课程实施的准备。  8.过程调控——解决实施过程中的生成性问题,保证实施过程达到预定目标和水平。  9.总结评价——对新课程的实施效果和经验、困难形成判断。  10.改进——开始进行第二轮的开发活动。  二、校本课程的整体结构  过去,我们往往习惯于采用“堆垒”的方式设置学校里的课程,觉得什么课程重要,就开设什么课程,觉得什么活动过时了,就把什么活动拿掉。这样的做法无法体现教育者对于“教什么、怎么教”这个课程问题的整体见解,使整个课程结构显得很散乱,并因此而减低了学校教育的总体效果。  使全校的课程结构化,这是校本课程开发无法回避的任务。所谓结构化,就是从学校教育的核心价值出发,使所有的课程内容形成逻辑联系。结构化包括三个方面的基本操作:板块设计、层次设计和年级设计。  首先,板块设计在一级指标的层面描述了一个学校课程结构的总体框架。在一个学校中,各种课程内容都应该以一种整合的方式、以板块式结构呈现出来。在执行新课程方案的情况下,学校的课程结构要以国家课程方案的总体框架为核心,在此基础上进行校本化的整合。  其次,同一板块的课程内容本身,也应该经过结构化设计,以形成内容展开的“层次”。通常情况下,课程内容包含这样四个层次:板块(或领域、学科群)→科目(或主题)→单元→活动(或课题)。一个领域中总是可以包含无数的主题,同样,一个主题中可以包含无数的单元,由此类推。学校教育的时间是有限的,课程内容也不是无限的,因此,结构化的过程就是在逻辑线路的引导下,学校教育者对课程内容的斟酌、选择、取舍的过程。  最后,要对全校所有年级的课程内容做出统一的安排,对课程内容进行纵向设计。合理的纵向设计可以充分体现学生的年龄特点,防止学生在六年或三年中所经历的课程内容出现重大疏漏或交叉重复,保证这些内容呈现出比较好的梯度关系。

幼儿园开设课程及教学方面建议

对幼儿园管理的建议 目前,在我国幼儿教育改革中,幼儿园内部的管理受到空前的重视:“园本课程”的开发,幼儿教师专业化,孩子在园中的生活、学习状况的改善等等。而家长作为幼儿教师的最好合作者之一,有效地参与到幼儿园管理中却似乎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家长的合作成为目前幼儿园管理中的一项“未充分利用资源”。 一、家长与教师在幼儿教育中存在的矛盾 经常会听到家长对幼儿园管理和教学的各种不满,幼儿教师对比常常感到头痛。请听下面两位幼儿教师的“倾诉”: 有时候,面对家长提出的尖锐批评,我只能不停地为自己辩护。我总是感觉到有人在对我的工作指手画脚,告诉我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于是,我感到很沮丧,甚至恼怒。(一位中班幼儿教师) 对于家长的不满,我会忍不住生气和心烦。但我只能保持镇静,尽力给家长解释,来缓和气氛。(一位大班幼儿教师) 众所周知,良好的幼儿教师和家长的关系有助于孩子在家里和幼儿园中更好地生活、学习,能使幼儿教师在实践中得到情感上的支持。然而很多现实情况却并非如此。正如美国教育社会学家威拉德?沃纳所指出的“从理想的观点出发,家长和幼儿教师在以下两方面享有共同点:都希望事情朝着最有利于孩子的方向发展;但事实上,他们却生活在不信任和敌意的环境中。都希望孩子好,但却是不同的‘好’,所以由此引发的冲突不可避免。” 二、家长与教师矛盾的症结所在 问题的关键在于:家长关心他们自己的孩子,而教师必须考虑班里所有的孩子。 家长出于对自己孩子的过分关心,常常会对幼儿教师提出一些过分的要求,而且总是坚持认为自己的要求是合理的。因为,他们觉得自己与孩子朝夕相处,最了解自己的孩子,在自己孩子的问题上,他们最有发言权。 ●一位家长坚持认为自己的孩子有艺术潜力,要求教师应“因势”多加“利导”,多给予孩子课堂表现的机会。而教师却认为,所有的孩子都具有一定程度的艺术潜力,应该尽量公平地给予每一个孩子机会。 ●一位家长抱怨,在自己孩子与别的孩子发生冲突时,教师偏袒另一个孩子。 ●一位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由于与同班的孩子在游戏中不能很好合作,而遭到教师的批评,是压抑了自己孩子的个性。 ●一位不懂现代教育方法的家长要求,教师应采用他建议的教育方法,原因是,他觉得他的孩子在家表现很好,在幼儿园里却相对较差,他认为是教师的教育方法“有问题”。 ●一位对孩子抱有很高期望的家长背着孩子所在班级的教师,向园里另外的教师寻求育儿指导。 教师对上述家长的做法感到十分反感和心烦。教师认为自己在幼儿教育方面受过专门训练,取得幼教专业学位,并具有专业知识的教育工作者,更懂得儿童的心理,采取的教育方法更为有效。而且有一些教师从事幼教工作已多年,在工作中积累了相当的经验,他们觉得在幼儿园儿童的教育中,家长应该给予他们尊重与支持。 一位幼儿教师说:“你想想:如果是你,干一件工作已经很久了,却有一个不从事这个工作的人来告诉你,你应该怎么做,你会怎么想?他有什么资格来指导你,你能听他的吗?” 教师会认为: ●在孩子间发生冲突时,家长常常会出于感情的原因,倾向于为自己的孩子找理由。 ●幼儿园里,儿童在集体中应该学会更好地与其他小朋友友好合作,而不是一味地任性。 ●幼儿园教师对儿童的教育应考虑到所有孩子的进步,而不是偏向某一个。 ●对于自己班上的孩子的问题,家长应该和自己协商,而不该越过自己去请教别的其他的教师。 三、家长与教师矛盾的解决途径——让家长有效地参与幼儿园管理 (一)幼儿园管理对家长开放 家长对于幼儿园管理的误解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他们对幼儿园整体规划的不了解。由于缺乏对幼儿园管理的整体性眼光,他们总是从自己孩子的角度出发来看问题,只注重自己孩子的感受。对此,幼儿园应实行各级管理体制公开化、透明化,让所有的家长了解从幼儿园全体孩子的角度出发所制定的各项管理措施及具体规划。并请家长对于幼儿园的整体规划提出建议,而不是仅仅建议教师如何对待他自己的孩子。让家长站在幼儿园管理者的角度考虑每一个孩子的利益,而不仅仅是他自己孩子的利益。 (二)加强教师与家长之间的沟通 加强教师与家长的沟通是促进幼儿园现代化管理的一个有效途径。教师应利用儿童入园家长会,向家长宣传自己的教育理念和一些新的教育方法;利用家长接送孩子的机会主动出示孩子每天的活动记录,有哪些突出表现;与家长一起为儿童制定共同的学习任务;向家长了解孩子的在家表现,个性倾向等等。任何一种方式都有不可能是万能的,而当采取多种多样方式进行沟通,往往在不知不觉中会见效。重要的是要让家长产生信任和理解,家长和教师彼此都能从对方那里学习有关儿童教育的经验和知识。 (三)大众传媒的宣传 家长常常基于他自己孩提时代的经历来批评今天的幼儿园管理。他们不了解最新幼儿教育管理趋势、先进的管理方法。大众传媒在这一方面应发挥更大的作用。电视里的少儿节目多以儿童娱乐为主,对于普及幼儿教育的新方法宣传不够,应通过介绍国内外一些先进幼儿园管理的实际事例来做一些普及宣传,让家长了解当今幼儿管理的最新趋势,以使家长对幼儿园管理提出有价值的改进建议。 幼儿园的现代化管理离不开家长的有效参与。为了让家长理解和支持幼儿教师的工作,为了每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幼儿园应对家长敞开大门:让每一位家长有效参与幼儿园的管理! (四)抓家园合作,促幼儿和-谐发展 当前,幼儿园与家庭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性正逐渐被人们所认可,幼儿园也正在实践着家长工作。在工作中,我们认识到家园合作是一种双向互动,使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的相互配合。因此,我们积极开展了家园合作教育活动。 1、幼儿学习成果展览。家长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幼儿园接受教育,最大的愿望莫过于孩子的进步。举办幼儿学习成果展览的目的就在于向家长汇报幼儿在幼儿园的学习情况,让家长对幼儿园放心,并给他们以教育的信心和方法。进行幼儿成果展览时,我们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进步,既有音乐、舞蹈、绘画,也有识字、计算、英语,还有良好品德的展现。我们要让家长从孩子的表现中,不仅看到孩子的进步,更从中学习到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并将它运用到自己的家庭教育中。 2、接送交谈。在日常接送孩子过程中,教师与家长主要交谈一些孩子的日常行为表现以及家长在家庭教育中遇到的问题、困难,还有成功的经验。 3、家园联系册。每月一次的家园联系册,成为家园固定的一种联系方式。它能较全面地记录孩子在园在家的生活卫生习惯、动作发展情况、学习能力、语言发展、行为习惯等。 4、参与管理活动。我园成立了家长委员会,请家长委员会的同志们向幼儿园反馈家长的意见,参与幼儿园的教育决策和监督。撰写家庭教育经验文章,有力地促进了家园合作。 5、开展亲职教育活动。通过开展以家长会和家长园地为主要形式,以宣传幼儿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提高家长的教育责任感;宣传正确的教育观念,如儿童观、教育观、人才观与爱子观;宣传科学的育儿方法和原则;帮助家长学习如何创设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为主要内容的亲职教育活动,对家长的家庭教育提供帮助和进行指导,有效地提高了家长素质和家教质量 关于幼儿园园本课程开发与管理工作的意见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精神,认真落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要求,进一步调动幼儿园自主开发课程和管理课程的积极性;充分利用幼儿园、家庭和社区的教育教学资源,不断丰富和优化课程体系;逐步提高我区幼儿园的课程研究、开发和管理能力,使我区幼儿园课程建设走向规范化、科学化和特色化。 二、课程开发的目标和原则 (一)课程开发的目标 1.促进幼儿全面发展。通过园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充分利用幼

“双一流”战略中的大学学科建设,你真的懂了吗

 大学为何要建学科?  如果没有一流学科的建设,一流大学的建设就是空中楼阁、无源之水。因为学科建设跟大学的发展是如影随形的。英国教育家纽曼曾经说过:把所有知识荟萃在一个名字之下,才称为大学。所以,最早的时候,要称为大学的时候,必须有四个学科,即文科、医科、法科、神科。大学诞生的时候就是跟学科联系在一起的。  在我看来,学科水平决定了一所大学的层次。大学最后是靠什么来赢得世界一流的?就是靠学科的水平。所以,大学是研究型的还是教学研究型的都是由学科水平、学科层次来决定的。同样,学科的结构决定了大学的类型。多科型、单科型还是综合型,就是由一所大学的学科类型在几个学科门类里的学科结构来决定的。  更为重要的是学科是学者集聚、成长并创新的土壤。有高水平的学科在,才能集聚到高水平的学者。当然,高水平的学者也决定了所在学科的层次水平,是相辅相成的。所以,大学跟学科之间关系是非常密切的。我们有一个基本的结论,学科组织是大学的细胞。大学组织是否健康,是由学科来决定的。  学科建设出现了什么问题?  我对中国大学学科建设有一个基本的判断:第一是前所未有的重视;第二是前所未有的成就;第三是前所未有的问题。  我们出现了什么样前所未有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就是我们政府很重视,给予了学科建设大量的投入。但是,我们重点建设的学科布局结构不够合理,重点学科集中在少数高校里。第一次评选,地方高校才占了4.33%。另外,重点学科集中在少数学科门类里面。比如说工科、理科的就占了半壁江山,其他的很少。同一个一级学科或者二级学科被同时建在多所学校当中,最多的一个一级学科被同时建在16所大学当中,就是某一个一级学科都作为国家重点学科,在16所大学当中都是重点学科,所以说布局不合理。  第二,遴选取向上的“择需”不足,缺少顶层设计。过去的重点学科评选主要是通过竞争后的择优。然后出现了化学跟医学去竞争,生物跟机械去竞争的情况,通过专家打分,谁分高谁就是重点,按照这样的方式来布局。这会出现什么问题?学科建设会游离在国家的战略和社会的需要之外。国家为什么搞重点学科建设?就是重点要发展哪些学科,对我们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要给予必要的支撑。但是在具体操作的时候,没有用战略导向。比如大连海事大学的航运学科很强,无疑在国内是一流的,但是要把它放到“大交通”里头去竞争,去跟航空、航天、高铁去竞争。如果说航运是国家战略急需的,就应该布点支持,而不是比较竞争。如果我们不改变这种政策、策略的话,有一些国家急需的领域就不可能列上重点学科。  第三,我们在学科建设当中,投入“见物不见人”。我们的科研、学科经费可以买设备、仪器,但是用到智力投入上是很少的。所以最近李克强总理在北大讲道:科学研究当中最昂贵的是什么?是智力,是科学家的脑袋,是idea。所以,以后的科研政策包括学科投入中要把相当一部分投入到人力资源当中去。  由于存在这些问题,我们在学科建设中出现了经济学上的边际收益递减现象,什么意思在制度不变、其他要素不变的情况下,光一味地增加投入,最后的产出效益不但不会增加反而会递减。其实,在很多省份很多大学的学科建设当中,这个问题已经暴露出来了。一方面是钱用不光,设备已经可以“武装到牙齿”了。但另外一方面,学科产出与世界先进的水平相比上不去,什么原因?缺少一种学科的制度创新。  学科建设建什么?  这里就引出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学科建设到底建什么?  要搞清楚这个问题,首先搞清楚学科是什么。我曾经跟凌健副教授写过一篇文章,叫《“学科”考辨》,专门对国内的学科概念从理论上进行了梳理,认为主要是这五种说:教学科目说、创新活动说、知识门类说、科学分支说、双重形态说。  我重点介绍一下双重形态说,这是我们的观点。所谓的“双重形态”,就是我们把学科概念区分为两种形态,一种是“形而上”的,一种是“形而下”的。所谓“形而上”的,它是一个知识分类的体系;所谓“形而下”的,它在大学实际上是以一个组织的形态存在的。  所谓知识形态的学科就是对知识进行分类。我们处在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每天不断地产出新知识。怎么很好地去管理它?就是要分门别类,便于去研究、评价、传播它。我们开设课程,来传播学科最新的知识,方便于知识的管理。我们人类的生命是有限的,认知是有限的,但知识是无限的,所以要更好地去管理知识。由此出现了早期的知识分类体系,就是柏拉图的知识分类体系。分成三类,叫理性知识、物理知识、伦理知识。联合国1984年把知识分成五大门类,美国分成七大门类,德国分成十大门类,而中国分成了十三个门类。我们原来是十二大门类,把艺术学从文学当中分离出来了。这说明什么问题啊?知识分类体系的学科的划分是人为的。这种人为主要是方便于传授、评价、管理。这是第一个概念,学科是一种知识的分类体系。这个分类体系主要是方便于传授、评价、研究、交流。学科具有系统的知识管理和知识发现的功能和价值。  其次,它是组织形态的学科。既然知识是分门别类的,那我们要进行这一类知识的传播、研究、评价、应用,在大学里就要按照这样的知识分类来建立知识劳动的组织。这样的一个组织,我们把它叫作学科组织。围绕知识分类我们来建组织。比如我们围绕着篮球组建一个篮球队,我们围绕着足球组建一个足球队。篮球、足球是球的分类,那么,这个篮球队、足球队就是玩球的组织。  对于这个概念,最容易理解的是医学类院校。医院的知识分类和它的组织是高度吻合、高度契合的。比如,眼科、内科、外科、心血管科……这都是知识分类。它在实际的组织体系当中也很清楚,你去医院找内科、外科、心血管科不会找错。所以,它的知识分类和它的组织是高度契合的。但是在我们大学发展过程当中确实出现了很多的问题,搞创新团队,搞基地、搞中心,有系,有教研室,有研究所,甚至搞了很多超越于学科之外的组织。所以,整个大学的学术组织,特别是基层学术组织,是碎片化的,没有严格按照知识体系、知识分类来建立这个学科组织。  那么学科组织到底是怎么样的组织呢?我们定义为:以知识的发现、整合、传递和应用为使命,以学者为主体,以知识信息和各类学术资源为支撑,依据知识的具体分类,在一定的知识劳动平台上开展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及社会服务的大学基层学术组织。所以,第一,它得有使命。我们叫凝练学科方向。为什么要凝练?因为在同样的知识分类体系里,知识是浩瀚的、巨大的,你不可能什么都干,只能在某一点上、某一领域有所贡献。所以,每一个学科必须要明确自己的使命。第二,得有队伍,必须有梯队,有分工,谁是带头人,还得有一帮人。第三,得有生产资料。知识劳动必须要有工具、要有平台、要有实验室,当然还得要有知识信息,包括图书馆、现在的大数据,等等。这都是知识劳动的组织构成的必备要素。  学科建设和质量保障的内在联系是什么?实际上,学科和专业关系是困扰我们很多高等教育实践者的两个基本概念。学科和专业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首先专业是什么?我比较赞同潘老(潘懋元)对专业的理解,就是课程的组合,不同的课程组合,就形成了不同的专业。学科与专业主要有四个差别。  第一,从划分设立的依据上,学科是根据知识分类体系来划分的;专业是依据社会职业分工划分的。大学为什么要有专业?专业是为社会培养人才的。所以专业是对应于社会职业的。我们设置专业,它一定会对应到社会某一个行业、职业。  第二,形成要素不一样。学科有特定的研究对象、理论体系和范式、特定的研究方法。而专业只要能够提供课程和培养模式,就可以形成了。  第三,组织构成不一样。学科的构成就是使命、学者、学术信息平台和学科的物质生产资料。而专业的构成主要是专业的培养目标,我们每一个专业首先得有一个专业定位,同时有个培养方案,然后是课程体系、训练条件。当然,需要有实施这个课程体系当中的老师和学生,这就构成了专业。  第四,发展目标不一样。学科的发展目标是增进知识,不断地有新的知识发现和创新。它的结果是增进知识的进步。专业的目标是什么?为人类社会、为各行各业培养各种各样的高质量、高水平的学生。  这里还有一个重要的概念要区分,学科是大学的组织,专业不是大学的组织。专业不是组织,是高校培养人才的一种方式。所以,专业不能作为组织来建设。那么这两者怎么联系呢?我刚才讲了专业是课程的组合方式,一个专业由四五十门课程组成。课程从哪里来?课程是由学科提供的,是由学科中的学者来提供课程的。所以是课程把学科和专业联系在了一起。所以我一直讲,学科带头人怎么能不去关注课程呢?我们不能够把专业和学科简单地隔离开来,也不能够把它简单地等同起来。它们是有区别的,但是也是有联系的。它们的区别是在于,一个是组织,一个不是组织,是人才培养的方式。我一直讲一个观点,叫阵地和营地。跟战士打仗一样,学科是我们的营地,专业是我们的战场,包括科学研究也是学科的战场。学科要进行科学研究,必须在一定的阵地上。所以,学科是体,专业是用,课程是手段,是连接的一个媒介。通过课程把学科和专业联系在一起。所以在学科建设当中主要要关注课程建设。  接下来,我们来回答,大学学科建什么?  根据我们刚才对学科的理解,一是知识体系,二是围绕知识体系建立起来的组织。那么,对一个具体的大学来讲,学科建设首先面临的问题是在一个庞大的学科知识体系中选择做什么,涉及学科建设的定位与目标。比如说物理学,物理学是一个很大的体系,有天体物理、凝聚态物理……MIT就选择了“引力波”作为它的研究。一个大学,甚至是哈佛这样世界最著名的大学,都不可能把所有知识体系的所有疆域全部包揽。这是全球科学共同体学科建设的一个终极目标,但不可能是一个大学学科建设的目标。  具体到一个大学的学科建设目标,就是在于提升学科组织在知识生产上的能力。所谓学科建设就是让围绕某个知识体系建立的学科组织在知识生产上的能力不断地增强,能够产出高水平的学术成果,提供高质量的专业课程。由此来看,大学的学科建设重点就是学科的组织建设。  我们为什么要进行大学的定位和战略选择?实际上进行的是学科规划。我一直强调,基于学科的大学战略规划才是有意义的。因为一个大学,要有特色,要进行定位,必须明确将哪些知识领域作为重点。比如,浙江农林大学的定位是生态性创业型大学。“生态性”就决定了农林大学只做跟生态有关的事情。跟生态无关的事情,比如航空航天,都不做。习总书记在浙江讲过一句话,叫“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浙江农林大学就是把怎么让绿水青山变作金山银山作为学校的使命,这是大学在学科规划的时候要关注的。但是具体到微观的学科建设,就是要围绕学校战略提高学科的组织化水平,围绕我们的战略目标建立学科组织。同时通过资源、制度的一些安排,提升学科在知识的发现、整合、传递和应用上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所以,大学学科建设建什么?就是建组织,就是促进组织在知识生产、知识劳动能力上的提升。我认为,这是大学学科建设的核心要义。所以,我一直讲这个观点,但是,当下大学的学科建设往往强调的是建学位点、建实验室、引进高水平师资,这些都是学科建设的要素,我们过去的学科建设都在谈要素发展,在某些要素上投入。今天,在“双一流”战略下,很重要的是要从建组织的角度来重新思考大学的学科建设到底怎么建。到目前为止,包括我们这次第四轮的学科评估,现在的学科建设大都是虚拟的学科、拼凑的学科。中国的学科建设是在政府的拉动下开展的,是用财政的钱驱动的,为了竞争到财政的钱,大学就拼凑学科,把在不同学院、不同的组织中的材料凑起来,成为一个学科建设的方案。但是,钱下来以后大家就瓜分掉了,然后大家都各自做自己的事情。所以,这就是为什么学科建设的效率低下、出现边际效益递减的原因,因为学科的组织化程度太低了。  什么是组织化?就是要系统一体化。所谓的系统一体化就是要为了使社会系统达到并充分发挥其预期的功能,是系统从组织无序、效率低下到组织有序、功能充分发挥的过程,也是使社会个体或社会群体建立联系并成为社会生活共同体的过程。那也就是说,我们的学科建设,必须要从低效率的、无序的,走向有序的、高效率的,同时要成为一个学术共同体、一个知识共同体,这就是学科组织。  为什么要提高学科组织化?科学研究是一个挖深井的过程,我们只能在一点上不断地挖,不断追求,才能在科学研究上有所突破。个体很可能是打一枪换个地方,而且现在的科研导向是以发论文为终极目标的。所以,很多个体劳动者很难在一个领域持之以恒地做下去,而且做不了大课题,出不了大成果,这就是组织化的价值意义所在。所以说学科建设就是要努力提高大学学科组织化的程度。  我们曾经在10年前专门调研过158个国家重点学科。其中对它的平均规模进行了调研。学科总人数里,自然科学72人,当然这时候国家重点学科都是二级学科,不是我们现在的一级学科。我们现在一级学科都是上百人、二三百人在报,大部分是拼凑的。社会科学24人,人文16人,人文学科有它的特点,很多是个体劳动者、个体的思想者来做研究,比如说哲学、文学创作都是个体就可以了。社会科学需要协作,而自然科学大家看到了,它的规模就是72人,教授人数是16人。我们现在很多学校在一个学科里头只要有一个人评上了教授,他就要自立门户,另立山头。这都是学科没有很好组织化的原因造成的。  组织化是有路径的。第一要进行组织使命分析,第二要进行体制设计、结构设计、运行设计,然后要进行系统评价。这个就是我刚才讲组建足球队的过程,这就是学科组织化。所以结论是:大学学科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建设学科组织,提高组织化程度,以提升学科的学术生产能力与产出效率。这应该成为我们大学学科建设真正追求的目标,而不是现在所谓的大学学科建设,学位点有没有,论文发了几篇,实验室建了几个,这些是学科建设不可或缺的要素,但真正重要的是建学科组织,把这些要素有机地整合到一个有序的组织之中。  评价大学学科很重要的一个观察点是可持续的产出能力。偶尔有一年出一个科研成果不稀奇,发表一篇高水平论文不稀奇,难的是什么?难的是可以持续地产出,在一个领域不断地往前推进。这就是我讲的科学研究是挖深井的过程,而不是挖一个坑,起了很多小山坡,重要的是要造高峰。这就是组织化的意义所在。  什么是世界一流学科?  以这样的视角,来审视我们在“双一流”语境下讨论的学科建设,如何理解世界一流学科是什么?世界一流学科首先是国际化视野。是要放在世界体系当中按照学科评价标准来观照中国的大学学科水平。一流就是先进,一流就是前列,是在比较中实现的。所以,世界一流学科就意味着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创新与传承上的国际影响力。没有国际影响力,在同行中大家都不知道,那叫什么世界一流?当然,对世界一流学科而言,在思想理论、科学技术、观念价值、制度文明等方面,要对于人类进步有贡献度。特别重要的,我认为应该具备帮助解决人类面临的困境、影响和改变人类社会进程的能力。现在人类面临很多困境,世界一流学科不具备这样的能力怎么能称一流呢?所以,世界一流学科要做一般学科做不了的事情,那才是高水平,才是世界一流。  既然大学学科是一个组织,那么对学科的评价就要从组织的角度去评价。所以,我一直主张要“体用结合”。我们现在的学科评价有一个很大的问题是单方面评价论文,只看论文,这是一个很要命的问题。我们现在的学科评价,最后就是将学者引导到把论文作为科学研究的终极目标。论文是科学研究的副产品,论文只是把研究的过程和结果记录表达而已,最早论文产生是因为同行交流的需要。现在把论文的功能异化了,过去追求SCI,现在又来个ESI。论文发表了很多,我们国家现在已经成为SCI的大国,全世界每七篇SCI中有一篇是我们中国人的。但是我们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解决科学问题的能力提升了吗?我们现在真正有世界一流学科了吗?这个现象是值得思考的。  其实,现在我们是被英美大学的评价体系绑架了,台湾地区的高等教育已经在反思。台湾高等教育过去也是在英美的评价体系下发展。但是,当台湾地区碰到问题,需要找大学解决的时候,大学束手无策,无能为力,论文发表了很多,但是解决不了台湾所面临的问题。前段时间,我也看到有人说,当申报课题的时候、评奖的时候,专家纷纷出现了。但是,一旦到国家需要解决重大问题的时候,专家不见了。没有人能够解决重大的问题,因为我们缺少战略科学家、领袖型的科学家。  怎样通过世界一流学科的建设来回应我们社会人类发展的一些重大问题?从组织学的角度来审视世界一流学科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来建设:  第一,有一流的组织使命。学科要解决的研究问题就是世界一流的、最前沿的,世界一流的学科建设首先要去评价其使命是不是一流的。  第二,有一流的组织结构与制度安排。这个是我们最为缺失的,在当下的学科建设过程中很少有人去思考学科组织内部的制度怎么安排,组织的结构怎么样更合理。  第三,当然要有一流的学者队伍。这个大家的认识都很一致,都在抢人才。  第四,一流的组织资源支撑。我们的实验室、装备很多已经是世界一流的了,包括我们地方院校,买设备的钱一样用不完。甚至有些学校出现了这种情况,因为要迎接评估,所以把重点学科的钱赶紧用到年底订购设备。设备买来了,堆在走廊里,用都没用过。如何发挥资源的效益是值得重点关注的。  第五,一流的组织传统与文化。要成为一流的组织,必须要有传统有文化。这在我们访谈国家的很多重点学科中也感受到了。很多学科就是靠传统,靠创始人的人格感召力,形成了学科的传统,代代相传。这是学科建设的软实力。  我们曾经通过国家重点学科的研究,制定了一个成熟学科应该有的八个标准,这个也可以成为我们学科建设当中的一个导向。我把它归纳成八条:  第一,不可替代的研究领域和方向。什么叫价值?不可替代性就是价值。所以,我们一定要从研究领域、从使命上去思考。  第二,标志性的研究成果。  第三,可持续的知识产出。  第四,稳定的资源获取。不愁明天无米下锅。  第五,明晰的组织结构,严密的分工。  第六,规范的学科制度。  第七,良好的学科文化。  第八,较高的国际化程度。这个很重要,特别是对“双一流”的,必须放在国际上去比较去竞争。

幼儿园开设课程及教学方面建议

对幼儿园管理的建议 目前,在我国幼儿教育改革中,幼儿园内部的管理受到空前的重视:“园本课程”的开发,幼儿教师专业化,孩子在园中的生活、学习状况的改善等等。而家长作为幼儿教师的最好合作者之一,有效地参与到幼儿园管理中却似乎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家长的合作成为目前幼儿园管理中的一项“未充分利用资源”。 一、家长与教师在幼儿教育中存在的矛盾 经常会听到家长对幼儿园管理和教学的各种不满,幼儿教师对比常常感到头痛。请听下面两位幼儿教师的“倾诉”: 有时候,面对家长提出的尖锐批评,我只能不停地为自己辩护。我总是感觉到有人在对我的工作指手画脚,告诉我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于是,我感到很沮丧,甚至恼怒。(一位中班幼儿教师) 对于家长的不满,我会忍不住生气和心烦。但我只能保持镇静,尽力给家长解释,来缓和气氛。(一位大班幼儿教师) 众所周知,良好的幼儿教师和家长的关系有助于孩子在家里和幼儿园中更好地生活、学习,能使幼儿教师在实践中得到情感上的支持。然而很多现实情况却并非如此。正如美国教育社会学家威拉德?沃纳所指出的“从理想的观点出发,家长和幼儿教师在以下两方面享有共同点:都希望事情朝着最有利于孩子的方向发展;但事实上,他们却生活在不信任和敌意的环境中。都希望孩子好,但却是不同的‘好’,所以由此引发的冲突不可避免。” 二、家长与教师矛盾的症结所在 问题的关键在于:家长关心他们自己的孩子,而教师必须考虑班里所有的孩子。 家长出于对自己孩子的过分关心,常常会对幼儿教师提出一些过分的要求,而且总是坚持认为自己的要求是合理的。因为,他们觉得自己与孩子朝夕相处,最了解自己的孩子,在自己孩子的问题上,他们最有发言权。 ●一位家长坚持认为自己的孩子有艺术潜力,要求教师应“因势”多加“利导”,多给予孩子课堂表现的机会。而教师却认为,所有的孩子都具有一定程度的艺术潜力,应该尽量公平地给予每一个孩子机会。 ●一位家长抱怨,在自己孩子与别的孩子发生冲突时,教师偏袒另一个孩子。 ●一位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由于与同班的孩子在游戏中不能很好合作,而遭到教师的批评,是压抑了自己孩子的个性。 ●一位不懂现代教育方法的家长要求,教师应采用他建议的教育方法,原因是,他觉得他的孩子在家表现很好,在幼儿园里却相对较差,他认为是教师的教育方法“有问题”。 ●一位对孩子抱有很高期望的家长背着孩子所在班级的教师,向园里另外的教师寻求育儿指导。 教师对上述家长的做法感到十分反感和心烦。教师认为自己在幼儿教育方面受过专门训练,取得幼教专业学位,并具有专业知识的教育工作者,更懂得儿童的心理,采取的教育方法更为有效。而且有一些教师从事幼教工作已多年,在工作中积累了相当的经验,他们觉得在幼儿园儿童的教育中,家长应该给予他们尊重与支持。 一位幼儿教师说:“你想想:如果是你,干一件工作已经很久了,却有一个不从事这个工作的人来告诉你,你应该怎么做,你会怎么想?他有什么资格来指导你,你能听他的吗?” 教师会认为: ●在孩子间发生冲突时,家长常常会出于感情的原因,倾向于为自己的孩子找理由。 ●幼儿园里,儿童在集体中应该学会更好地与其他小朋友友好合作,而不是一味地任性。 ●幼儿园教师对儿童的教育应考虑到所有孩子的进步,而不是偏向某一个。 ●对于自己班上的孩子的问题,家长应该和自己协商,而不该越过自己去请教别的其他的教师。 三、家长与教师矛盾的解决途径——让家长有效地参与幼儿园管理 (一)幼儿园管理对家长开放 家长对于幼儿园管理的误解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他们对幼儿园整体规划的不了解。由于缺乏对幼儿园管理的整体性眼光,他们总是从自己孩子的角度出发来看问题,只注重自己孩子的感受。对此,幼儿园应实行各级管理体制公开化、透明化,让所有的家长了解从幼儿园全体孩子的角度出发所制定的各项管理措施及具体规划。并请家长对于幼儿园的整体规划提出建议,而不是仅仅建议教师如何对待他自己的孩子。让家长站在幼儿园管理者的角度考虑每一个孩子的利益,而不仅仅是他自己孩子的利益。 (二)加强教师与家长之间的沟通 加强教师与家长的沟通是促进幼儿园现代化管理的一个有效途径。教师应利用儿童入园家长会,向家长宣传自己的教育理念和一些新的教育方法;利用家长接送孩子的机会主动出示孩子每天的活动记录,有哪些突出表现;与家长一起为儿童制定共同的学习任务;向家长了解孩子的在家表现,个性倾向等等。任何一种方式都有不可能是万能的,而当采取多种多样方式进行沟通,往往在不知不觉中会见效。重要的是要让家长产生信任和理解,家长和教师彼此都能从对方那里学习有关儿童教育的经验和知识。 (三)大众传媒的宣传 家长常常基于他自己孩提时代的经历来批评今天的幼儿园管理。他们不了解最新幼儿教育管理趋势、先进的管理方法。大众传媒在这一方面应发挥更大的作用。电视里的少儿节目多以儿童娱乐为主,对于普及幼儿教育的新方法宣传不够,应通过介绍国内外一些先进幼儿园管理的实际事例来做一些普及宣传,让家长了解当今幼儿管理的最新趋势,以使家长对幼儿园管理提出有价值的改进建议。 幼儿园的现代化管理离不开家长的有效参与。为了让家长理解和支持幼儿教师的工作,为了每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幼儿园应对家长敞开大门:让每一位家长有效参与幼儿园的管理! (四)抓家园合作,促幼儿和-谐发展 当前,幼儿园与家庭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性正逐渐被人们所认可,幼儿园也正在实践着家长工作。在工作中,我们认识到家园合作是一种双向互动,使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的相互配合。因此,我们积极开展了家园合作教育活动。 1、幼儿学习成果展览。家长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幼儿园接受教育,最大的愿望莫过于孩子的进步。举办幼儿学习成果展览的目的就在于向家长汇报幼儿在幼儿园的学习情况,让家长对幼儿园放心,并给他们以教育的信心和方法。进行幼儿成果展览时,我们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进步,既有音乐、舞蹈、绘画,也有识字、计算、英语,还有良好品德的展现。我们要让家长从孩子的表现中,不仅看到孩子的进步,更从中学习到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并将它运用到自己的家庭教育中。 2、接送交谈。在日常接送孩子过程中,教师与家长主要交谈一些孩子的日常行为表现以及家长在家庭教育中遇到的问题、困难,还有成功的经验。 3、家园联系册。每月一次的家园联系册,成为家园固定的一种联系方式。它能较全面地记录孩子在园在家的生活卫生习惯、动作发展情况、学习能力、语言发展、行为习惯等。 4、参与管理活动。我园成立了家长委员会,请家长委员会的同志们向幼儿园反馈家长的意见,参与幼儿园的教育决策和监督。撰写家庭教育经验文章,有力地促进了家园合作。 5、开展亲职教育活动。通过开展以家长会和家长园地为主要形式,以宣传幼儿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提高家长的教育责任感;宣传正确的教育观念,如儿童观、教育观、人才观与爱子观;宣传科学的育儿方法和原则;帮助家长学习如何创设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为主要内容的亲职教育活动,对家长的家庭教育提供帮助和进行指导,有效地提高了家长素质和家教质量 关于幼儿园园本课程开发与管理工作的意见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精神,认真落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要求,进一步调动幼儿园自主开发课程和管理课程的积极性;充分利用幼儿园、家庭和社区的教育教学资源,不断丰富和优化课程体系;逐步提高我区幼儿园的课程研究、开发和管理能力,使我区幼儿园课程建设走向规范化、科学化和特色化。 二、课程开发的目标和原则 (一)课程开发的目标 1.促进幼儿全面发展。通过园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充分利用幼

大学生在大学期间的规划?

学业规划,是指为了提高求学者的人生职业(事业)发展效率,而其对与之相关的学业所进行的筹划和安排。具体来讲,是指在求学者完成文化启蒙阶段的学习以后,也就是在决定其职业发展方向的源头上(一般为初中毕业),通过对求学者的自身特点(性格特点、能力特点)和未来、正确认识,确定其人生阶段性事业(职业)目标,进而确定学业路线(专业和学校),然后结合求学者的实际情况(经济条件、工作生活现状、家庭情况等等)制定学业发展计划,以确保用最小的求学成本(时间、精力、资金等)获得阶段性职业目标所必需的素质和能力的过程。学业规划四大要素为:求学决策、 学业管理、规划主体(求学者)、规划客体(学业路线)例:将我的大学安排制定如下:一 :认识自我,剖析自我,树立自己的近期目标。随着时代的变化,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变得十分普遍,针对这个问题,我决定要努力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多多了解自身的专业课程,人力资源管理。积累丰厚的专业知识。在学习好自己的专业课程外,在课余的时间里,努力的学习英语,尽量通过英语四级等级考试。二: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对当代大学生的需求日新异化,我力求作一个符合社会需要的的大学生,作一位有道德,有文化,从德,智,体,出发,作一位有道德有文化有健康体魄的21世纪的大学生。三:多多利用大学的资源来充实自己。大学图书馆是校园的一个很重要的角色,馆内藏书众多,我要争取多往图书馆跑,做到博览群书,从多方面摄取知识,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丰富自己的内涵。全方面的的了解社会,用尽可能多的知识来武装自己的头脑,只有自己去适应社会而不是让社会去适应你,我要活出一个真正的自己,一个与众不同的自己,一个不留遗憾的自己。四:在自己的几年的大学生涯中要尽量的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积极参加校学生会的工作,以及学校和社会上组织的一些活动,利用大学这个舞台来锻炼自己,磨练自己,使自己成为一个有理想,有抱负,有能力的人。五:广交朋友,大学是人才集结的地方,我一定会在大学里面搞好自己的人际关系。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这是我们中国的一句古训,是啊,真正的朋友就像我们的衣食父母一般,总是会在我们有难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多交一些真心朋友,丰富自己的人生。六:大学虽然要以学习为重,但也不能忘了适当的放松自己,要懂得娱乐,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健康是第一位的。每天都要抽出一定的时间去锻炼身体,有空就去操场上打打球,跑跑步。最后还要注重大学里自己的动手能力,要有实践的能力,尽量的参加学校或是学院组织的一些实习。培养自己的应变和动手能力。在大三时候要认真考虑就业问题,有时间就到网上查阅一些最新的就业新闻和就业动态,时刻保持与外界的联系,不与时代脱轨,在网上尽可能详细的了解企业需求哪方面的人才,并以此为目标,有着重的培养自己的能力,为将来自己的就业与创业打下一定的基础。

城乡规划为什么学制是五年

这个问题从哪儿说起呢?城乡规划专业在2012年以前叫做城市规划专业(原为建筑学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2011年成为一级学科,2012年调整为“城乡规划”),这个专业并非天生就是五年制的,我们先来看看几所规划牛校的学制演变过程。城乡规划专业的第一牛校当然是同济大学。1952年同济大学建筑系由金经昌教授主持在国内首先创办了城市规划专业(当时的叫法是都市计划与经营专业),这个时候它是四年制,直到1956年该专业分为城市规划专业和城市建设工程专业时才改为五年制并延续至今(有传闻说同济曾在2010年将五年制改为四年制,2012年又改回,这一说法个人认为不太可信)。后面的就不好排了,华(中)科、东南、清华、重大,每年在变,谁也不服谁,大致上就是那老八校里头的了。这儿就不管排名,只按手头的资料来写,有不舒服的尽管拍砖。华中科技大学城市规划专业创办于1950年代,被城市规划教育界称为“老三校”(另两所分别是同济、重大)。恢复高考制度后,于1979年招收城市规划专业本科生,学制为四年制;1995年改为五年制至今。清华大学建筑系1946年成立,1952年开始实行六年制学制。1978年恢复建筑学专业招生,其中本科生教学实行五年制学制,至1988年成立建筑学院下设城市规划系时也就延续了这一学制。重庆大学1958年创办城市规划专业,1978年恢复高考制度时招收四年制本科,现行学制为五年制,具体调整时间不详(欢迎补充)。南京大学城市规划学科创办于1975年,前身为经济地理与城乡区域规划专业,原学制不详(有小道消息传为三年,未核实),现为五年制。就列这么多吧,估计像东南、天大、哈工们会有想法了,没办法,太晚了,写完这篇该洗洗睡了。从上述例子中可以看出,城乡规划专业开办以来大部分都是由四年制改为五年制的,究其原因,个人认为主要还是与城乡规划的专业特性有关系,参考各大院校城乡规划专业本科生的培养计划,城乡规划课程设置大致可以分为这样几个部分:一是专业基础课程:一般包括设计美学类、工程技术类、城市历史文化类等板块,诸如设计美术、建筑设计初步、工程制图、工程测量、计算机绘图、建筑设计、建筑构造、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学、系统工程学、工程经济学、交通工程、空间信息系统、建筑与城市规划概论、中外建筑史、中外城市建设与规划史、环境行为学、人文地理学等等等等。二是主干课程:包括城市规划理论类、城市规划与设计类、城市社会与经济类、城市环境与景观设计类、城市交通与工程规划类等板块的(这里就不一一罗列了,估计大家伙儿也不爱看)三是实践教学环节这么多的课程要学完,四年时间的确是有点够呛,尤其是设计能力方面,四年制毕业生与五年制的差距不是一点点。有一种说法是四年制的城规本科生只能是偏重于理论研究,可问题是城乡规划理论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就基本上没有更新过,你估摸下自己能做出什么样的研究来?黑科大城市规划学科成立于1994年,1996年正式开始招收四年制城规本科生,2004年改为五年制,这也是顺势而为,你认为呢?好久没码这么多字了,希望对你有帮助!能被自然是极好的 :-D

大学四年规划2000字

大学四年规划          很多大学新生认为自己终于从高考的千军万马中杀了出来,可以松一口气了,希望在大学里好好享乐一番,因而容易产生松懈、浮躁心理,致使学习动力不足。其次,高中阶段很多同学把整个心思都扑在学习上,“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造成兴趣狭窄,特长缺乏,一旦进入大学,他们迫切想补偿回来,把主要精力都放在各种各样的兴趣上,而逐渐忽略了学习。再者,高中阶段,学习时间高度密集,是被动型管理,大学学习则是自主管理,很多人在这两个阶段的交接中,一时难以适应。所以,首先摆在新生面前的问题就是怎样进入主动学习的角色,尽快制订学习计划。       大学是高等教育的殿堂,也是寻求知识的场所。它需要同学们积极主动挖掘知识,研究学问,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古谚云:“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教师在课堂讲授知识后,学生不仅要消化理解课堂上学习的内容,而且要学会运用图书馆和互联网去获取大量信息,阅读相关书籍和文献资料,遇到难题时要学会与同学互相协作探讨,这种自学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业成绩。刚刚毕业的阿炜建议新生们“要多多旁听外系的课程,如会计、法律、摄影、口才、投资等,以拓宽自己的眼界。在你走上工作岗位后,你会发觉那些知识是非常实用的。而一旦走出校门,你就再也找不到这样的免费资源了。”        绘制四年蓝图       听过大虾们的忠告,相信新生们对于大学生活,心中多少都有点谱了。成功属于有准备的人,同学们在慢慢适应学习生活环境的过程中,还要注意确立远期发展目标,从个人兴趣爱好、思维方式、知识结构、拼搏精神等多方面进行全面综合,制订并不断完善大学四年的学习规划,为四年后的新一轮挑战增加筹码。       大一:打牢地基。观念上将“要我学”变为“我要学”,脚踏实地学好基础课程,特别是英语和计算机。在大规划下要做小计划,坚持每天记英语单词、练习口语,并从大一开始就坚定不移地学下去。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考虑是否修读双学位或辅修第二专业,并尽早做好资料准备。大一的学习任务相对轻松,可适当参加社团活动,担当一定的职务,提高自己的组织能力和交流技巧,为毕业求职面试练好兵。       大二:承前启后。在这一年里,既要稳抓基础,又要做好由基础课向专业课过渡的准备,并要把一些重要的高年级课程逐一浏览,以便向大三平稳过渡。这一年,手中应握有一两张有分量的英语和计算机认证书了,并适当选读其它专业的课程,使自己知识多元化。可参加有益的社会实践,如下乡、义工活动,也可尝试到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单位兼职,多体验不同层次的生活,培养自己的吃苦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大三:奋起直追。主动加深专业课程的学习,并把大四的课程尽量挤入大三这一学期,以便大四有相对宽松的时间求职或考研。对于大多数同学来说,大三是到了快要把自己抛向社会的时候,因而要多向大四的师兄师姐打听求职信息、面试技巧和职场需求情况,请教写求职信、个人简历的经验,并在假期开始为自己心目中的职业进行实践。准备考研或出国留学的同学,则要关注考试资讯,尽可能多渠道地搜罗各种资料。       大四:扬帆千里。目标既已锁定,该出手时就出手了。求职的,编写好个人求职材料,进军招聘活动,多到求职网站和论坛转一转,你自然会享受到勤劳的果实。考研和出国的,现在就是冲刺期,落足功夫,争取把目标拿下。在同学们为自己的前途忙得晕头转向的时候,毕业论文这一关可马虎不得,这是对你大学四年学习的一个检验,要对自己负责,别“剪刀加浆糊”就糊弄过去,想想被评上优秀论文是一件多么荣耀的事情啊。只要在大学前三年都能认真践行自己计划的同学,相信大四就是你收获的季节了。       导师       四年规划的协助者         大学学习、职业规划的拟定与执行,是医治学生对未来茫然无措的良方。而大学导师,则起到协助学生共同拟定规划的作用,毕竟学生还是在求学阶段,仍需要教师有效的指导与协助。在新生入学之时,教师应予以辅助,依据学生过去的成绩、能力、志趣等,为学生的大学规划甚至生涯规划提供合理性、建设性、前瞻性的意见建议,并辅导学生如何循序渐进地在大学四年内完成计划。       再美的蓝图,如果不能落实执行,也是形同废纸,因而导师应在其执行过程中起监督作用,定期作出测评,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并提供相关的资讯,如各行业人才供需情形、政策制度的调整情况等,以便学生根据时势及学习进度,适时灵活地对计划作出修正与完善。可制定指定教师与学生联系办法,如一个导师负责指导固定的一组学生,在此期间,学生的学习、生活、计划出现问题,都可与自己的导师进行交流探讨,共同解决问题。导师功能的发挥,能进一步坚定学生的信心,让学生明确未来的目标,有一股冲劲与动力去逐一实现自己的规划,心中充满希望。当然,术业有专攻,对于学生精神、情感、心理上出现的问题,学生也可通过学校的心理咨询中心得到心理医生的指导与协助,减少规划实施中的情绪困扰。当然,导师不可能在方方面面都担当学生的专职保姆,大学规划也非灵丹妙药,但在大学四年里,从未对自己的未来关切过思索过,也从未计划过的人,对未来必定茫然无措。只有随时准备出击,并付诸行动的人,成功才能垂青于他。  

德育课程建设包括哪些方面

北京市第九十四中学德育课程化建设德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灵魂,但受传统教育发展方式的束缚,学校德育功利色彩浓厚,生硬的规范、空洞的说教使德育缺乏层次性和针对性,投入多产出少,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如隔靴挠痒,苍白无力,没有实效。刚刚颁布实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把“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作为了一项重要的战略主题,并特别强调,要“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九十四中学以科学发展观和新课改核心价值观引领学校德育工作,在已经形成的德育经验和特色的基础上,立足学校实际和发展需要,寻求学校德育工作创新的生长点和突破口,为适应教育发展方式转变的新形势,确立了课程是教育的核心,充分发挥课程建设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重要功能,构建一系列德育课程结构,探索知与行的统一,完善德育课程构建与实施的思路,在转变教育发展方式背景下进行了一次增强德育实效性的全新尝试。 一、德育课程体系的构建是为了实现德育的教育目标 学校在校长办学理念的指导下,紧紧围绕德育目标,本着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并重,统一要求与个性发展相结合,学校教育和社会影响相统一的原则,培养九十四中学全面发展,善于沟通,具有国际视野和良好做人品格的合格中学生。针对学校德育教育内容涉及领域广泛,开展形式灵活多样,且不同形式的德育教育实施力度也有所不同的实际,九十四中学首先对德育教育资源进行整合,主要通过德育课程的设置来落实德育教育的基本内容与要求,把原有的德育活动方式、德育教育方式纳入广义的德育课程中来,形成课程体系,确**育工作在时间与空间上予以更大保证,能持久、有效地开展。 二、德育课程体系构建的三方面探索 学校在对德育工作课程化进行梳理的过程中,按照学生的认知层面,行为层面,结合渗透教育,活动课程,使学生上升到自觉地知行统一的层面。 (一)滋养文化环境。创设学校有内涵的文化情境,它以一种“桃李不言,下 自成蹊”的独特方式,成为内化学生思想品德的中介,强调的是实施不自觉、无意识、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影响。实际上,它渗透在学校生活的各个层面,是物质与精神、有形与无形、动态与静态的统一体。 1.校园文化孕育。多年来,九十四中系统梳理优化校园文化,着重构建二大文化特色:一是精神文化,包括校训文化、班训文化、学风文化等;二是环境文化,包括教室文化、楼道文化、餐厅文化、厕所文化等;这些是对学校办学积淀的深层次挖掘。学校通过教师、学生的交互作用,融合先进思想道德、优秀传统文化和校本教育资源,体现人文关怀,努力培育特色鲜明的高品位的校园文化,在“无言、无求、无形”的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受到感染,自觉地产生归属感、认同感和使命感、真正实现文化育人。 2.文化建设课程。学科课程以外由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多种活动项目和活动方式,开展的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性、自主性、创造性、趣味性为主要特征的活动课程,主要内容有:一是班级特色活动,包括值周班、班徽设计、班级博客等;二是学校节庆活动,包括艺术节、文化节、体育节等; (二)渗透德育教育。通过有意识的、直接的教育活动使受教育者自觉受到影响的道德教育,具有目标明确、条件可靠、效率显著等特点和优势。这类德育课程主要从知识、理论角度入手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包括两大类,一是国家课程体系中的思想政治课,二是渗透性德育课程。 1.思想政治课。在新课程背景下,九十四中的思想政治课注重德育教育与现实生活的结合,从高中生的思想困惑和感兴趣的热点问题入手,把抽象的宏观德育目标具体化,积极创设学生参与的教育教学情境,引入话题,让学生自由地表达对某一问题的观点和看法,经过学生的自我体验,正确的价值取向内化为一种内在品质,教师的适时点拨就会收到四两拨千斤的实效。 2.渗透性德育课程。新课程每个学科的三维教学目标中除了要准确把握本学科教学中的“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方面的目标,还要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德育的目标和内容,这是德育教育的最好素材。学科的课程知识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不同学科各有侧重,因此,学校要求任课教师在承担知识传承的同时必须承担起德育任务,要深入挖掘学科内在的德育因素,每节课都要确立“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目标,并积极创设适合学生的德育教育情境,将德育目标落到实处:人文与社会学习领域的课程,应特别注重人文素养的培养;科学学习领域的课程,要重视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和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艺体类课程中,应注意加强审美情趣的陶冶、毅力意志的磨练和完善人格的培养。(三)丰富活动课程。 1、常规德育活动课程。常规性德育活动的开展形式相对固定,都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有组织地逐步落实学校德育内容的最佳途径。每月第一周的周一“爱心捐款日”、每周一次的“国旗下讲话”、每周一次的班校会、每学年两次的安全法制报告会、每学年一次的心理健康文化周、入学时的新生军训等活动都是每个学生必须参与的学校常规性活动。长期以来,学校已经建立了比较规范的活动机制,并将这些活动直接纳入课程管理,以课程的规范来实施这些常规性德育活动。 2、社团课程。目前,学校的社团由团委总负责,对社团的建立、注册、活动开展和评价相应实施三级管理,每个社团的指导教师由学校教师或校外专业人员担任,学校要求非毕业班学生每人至少参加一个社团的活动,两年内按时参加社团活动并在活动中发挥积极作用的学生每次记入相应学分。社员的评价由指导教师和社长共同完成。 3、毕业年级的管理流程制度化,系统化,从进入毕业年的暑假开始,针对毕业年级的一系列教育活动按时按需程序化的开展,高三年级的成人宣誓、毕业时的“祝福高三”达到了良好的激励,推动师生目标实现的结果。 4、综合实践课程。除国家课程中明确规定的社会实践、研究性学习和社区服务外,学校目前正开展“实景课堂”活动,通过学科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到大自然中去,到社会基层去,在一个不是刻意创设的环境中,学生通过学科知识的学习,了解学科知识、体验学科知识,给学生搭建知行统一的平台场景,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及综合实践能力,通过感触、渗透、体验等,让学生明白学习的目的,增长实践才干。 三、德育体系构建不能缺少形成合理的、可操作的德育课程评价体系及机制。 上述课程化,流程化的德育课程体系的建立完善,使学生在参与活动的同时,进而学会学到管理活动的能力,从一个侧面也体现了学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的教育目标。随着课程化建设的深入,九十四中学深刻认识到德育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运用活动这一载体,在生活中让学生体验德育,进而形成一套合理的评价机制,教会学生具有人际沟通的能力,具有欣赏合作伙伴的心态,具有健康的人格。 总之,学校德育课程的构建与实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关系到学校师生共同发展的全局,在一段时间的探索之后,九十四中将致力于学校德育课程体系的整体规划,科学合理地推进学校德育课程化进程,并重点探索构建科学有效的学校德育课程评价机制,使学校的德育课程更有实效性。

我的大学四年规划

很多大学新生认为自己终于从高考的千军万马中杀了出来,可以松一口气了,希望在大学里好好享乐一番,因而容易产生松懈、浮躁心理,致使学习动力不足。其次,高中阶段很多同学把整个心思都扑在学习上,“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造成兴趣狭窄,特长缺乏,一旦进入大学,他们迫切想补偿回来,把主要精力都放在各种各样的兴趣上,而逐渐忽略了学习。再者,高中阶段,学习时间高度密集,是被动型管理,大学学习则是自主管理,很多人在这两个阶段的交接中,一时难以适应。所以,首先摆在新生面前的问题就是怎样进入主动学习的角色,尽快制订学习计划。       大学是高等教育的殿堂,也是寻求知识的场所。它需要同学们积极主动挖掘知识,研究学问,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古谚云:“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教师在课堂讲授知识后,学生不仅要消化理解课堂上学习的内容,而且要学会运用图书馆和互联网去获取大量信息,阅读相关书籍和文献资料,遇到难题时要学会与同学互相协作探讨,这种自学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业成绩。刚刚毕业的阿炜建议新生们“要多多旁听外系的课程,如会计、法律、摄影、口才、投资等,以拓宽自己的眼界。在你走上工作岗位后,你会发觉那些知识是非常实用的。而一旦走出校门,你就再也找不到这样的免费资源了。”        绘制四年蓝图       听过大虾们的忠告,相信新生们对于大学生活,心中多少都有点谱了。成功属于有准备的人,同学们在慢慢适应学习生活环境的过程中,还要注意确立远期发展目标,从个人兴趣爱好、思维方式、知识结构、拼搏精神等多方面进行全面综合,制订并不断完善大学四年的学习规划,为四年后的新一轮挑战增加筹码。       大一:打牢地基。观念上将“要我学”变为“我要学”,脚踏实地学好基础课程,特别是英语和计算机。在大规划下要做小计划,坚持每天记英语单词、练习口语,并从大一开始就坚定不移地学下去。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考虑是否修读双学位或辅修第二专业,并尽早做好资料准备。大一的学习任务相对轻松,可适当参加社团活动,担当一定的职务,提高自己的组织能力和交流技巧,为毕业求职面试练好兵。       大二:承前启后。在这一年里,既要稳抓基础,又要做好由基础课向专业课过渡的准备,并要把一些重要的高年级课程逐一浏览,以便向大三平稳过渡。这一年,手中应握有一两张有分量的英语和计算机认证书了,并适当选读其它专业的课程,使自己知识多元化。可参加有益的社会实践,如下乡、义工活动,也可尝试到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单位兼职,多体验不同层次的生活,培养自己的吃苦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大三:奋起直追。主动加深专业课程的学习,并把大四的课程尽量挤入大三这一学期,以便大四有相对宽松的时间求职或考研。对于大多数同学来说,大三是到了快要把自己抛向社会的时候,因而要多向大四的师兄师姐打听求职信息、面试技巧和职场需求情况,请教写求职信、个人简历的经验,并在假期开始为自己心目中的职业进行实践。准备考研或出国留学的同学,则要关注考试资讯,尽可能多渠道地搜罗各种资料。       大四:扬帆千里。目标既已锁定,该出手时就出手了。求职的,编写好个人求职材料,进军招聘活动,多到求职网站和论坛转一转,你自然会享受到勤劳的果实。考研和出国的,现在就是冲刺期,落足功夫,争取把目标拿下。在同学们为自己的前途忙得晕头转向的时候,毕业论文这一关可马虎不得,这是对你大学四年学习的一个检验,要对自己负责,别“剪刀加浆糊”就糊弄过去,想想被评上优秀论文是一件多么荣耀的事情啊。只要在大学前三年都能认真践行自己计划的同学,相信大四就是你收获的季节了。       导师       四年规划的协助者         大学学习、职业规划的拟定与执行,是医治学生对未来茫然无措的良方。而大学导师,则起到协助学生共同拟定规划的作用,毕竟学生还是在求学阶段,仍需要教师有效的指导与协助。在新生入学之时,教师应予以辅助,依据学生过去的成绩、能力、志趣等,为学生的大学规划甚至生涯规划提供合理性、建设性、前瞻性的意见建议,并辅导学生如何循序渐进地在大学四年内完成计划。       再美的蓝图,如果不能落实执行,也是形同废纸,因而导师应在其执行过程中起监督作用,定期作出测评,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并提供相关的资讯,如各行业人才供需情形、政策制度的调整情况等,以便学生根据时势及学习进度,适时灵活地对计划作出修正与完善。可制定指定教师与学生联系办法,如一个导师负责指导固定的一组学生,在此期间,学生的学习、生活、计划出现问题,都可与自己的导师进行交流探讨,共同解决问题。导师功能的发挥,能进一步坚定学生的信心,让学生明确未来的目标,有一股冲劲与动力去逐一实现自己的规划,心中充满希望。当然,术业有专攻,对于学生精神、情感、心理上出现的问题,学生也可通过学校的心理咨询中心得到心理医生的指导与协助,减少规划实施中的情绪困扰。当然,导师不可能在方方面面都担当学生的专职保姆,大学规划也非灵丹妙药,但在大学四年里,从未对自己的未来关切过思索过,也从未计划过的人,对未来必定茫然无措。只有随时准备出击,并付诸行动的人,成功才能垂青于他。  

什么是课程计划?课程计划的构成要素有哪些?

课程计划是课程设置的肢体规划,他对学校的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作出全面安排,具体规定学习应设置的学科、学科开设的顺序及课时分配,并对学期、学年进行划分。构成要素: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学科设置、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计划。

建站需求填写

采购需求填写

采购需求

采购产品:
联系人:
* 联系电话:
公司名称:
补充说明:
* 验证码: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