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平台建设
什么叫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体系
一、社区网格化管理,是近年来各地积极探索和大力推广的一种新型社区管理模式。 其基本思路,就是在街道、社区大格局不变的基础上,将城市基层划分若干个单元网格,并搭建社区信息化平台,以网格化的方式,来整合社区资源,强化社区职能,提升社区服务,从而实现社区管理科学化、精细化和长效化。二、社区网格化管理,源自北京等城市对“万米网格”城市管理系统的探索和实践。 从发达城市多年来的实践看,社区网格化管理的总体思路和技术条件已基本成熟,社会认知度也越来越高。特别是城市管理、计划生育、社区党建等方面的持续探索,为社区管理网格化提供了丰富经验。推进社区网格化管理,对于贯彻落实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社区建设,完善基层服务和管理网络,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预言,社区网格化管理,将逐渐成为我国城市基层社会管理的一个重要手段。 三、自2000年以来,我市围绕社区建设做了大量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实现了社区“有人、有钱、有章、有地方”办事,社区建设总体水平处于全省前列。 各街道、社区为延伸社区管理,在分片包干、建立责任区、齐抓共管、上下联动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为推进社区网格化管理奠定了良好基础。市、区一些职能部门在社区搭建工作平台,也力图以网格化管理来解决自身人手不足等问题。 四、针对社区管理中存在的一些弊端,需要有清醒认识。 1、 社区事务繁杂,各方面工作都要进社区,既各自为政,又重复浪费,资源整合不够,条块结合不够,属地管理机制尚不完善; 2、 社区工作调查多、统计多、报表多、台账多,管理手段落后,综合效率不高,信息共享机制尚未形成; 3、 社区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花在开会、迎检、写标语、整理档案上了,场面性的活动开展较多,社区工作者“上门服务”、“面对面服务”与群众要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4、 社区工作行政化、机关化倾向较为突出,社区工作者考评机制、队伍建设有待加强,等等。 五、社区信息化平台建设,是社区建设和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据了解,铜官山区已将该项工作纳入今年的主要目标任务,并将启动建设。社区管理和公共服务信息化,需要先进的管理模式作为基本框架。今年,我市还将进行社区规模调整和社区居委会换届,如何对2500户左右的“大社区”提供有效服务,开展长效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建设和谐社区,把“四有”夯实,向“四优”(设施优良、管理优化、服务优质、环境优美)迈进,更需要创新社区管理和服务模式。因此,推进社区网格化管理,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六、社区网格化管理,社区是基础,网格是关键,服务是本质,管理是核心。 关于网格的划分,外地有不同的模式。在城区推行网格化管理,可把街道作为一级网格,把社区作为二级网格。这两级网格在社区建设和管理中起着主导作用。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大都覆盖到这两个层面。有些城市或有些工作的网格划分,就是把社区作为基本单位。针对我市目前的“大社区”设置,社区内的管理构架,还需要进一步明晰。因此,可借鉴外地经验,在社区内划分若干责任区(相当于居民小组),作为网格单元,可称为“责任网格”。这样,“街道-社区-责任网格”,就构成了城区三级网格体系。从延伸社区管理、提升社区服务的角度,社区责任网格,应该成为我们关注的重点。 七、社区责任网格,是对社区事务的责任承接。通俗理解,就是“公共服务进社区,社区事务进网格”。 目前,我市的社区事务主要集中在民政、计生、就业、社保、城管、创建、综治、党建等方面,并有进一步拓展的趋势。社区内的居民楼院、商务楼宇、街区、市场、学校、医院、文化体育场馆,以及驻区单位、公共服务站所、物业管理机构、社区民间组织等,均可归致各个网格。因此,将社区事务逐项分解到每一个网格,将社区信息全部定位于每一个网格,是社区网格化管理的重要内容。街道、社区工作人员,除了条线上的职责,还应该在网格内找到自己的任务。专职社区工作者、党支部书记、居民小组长、楼栋长、清洁工,以及各方面的社区志愿者等,共同构成了各网格的责任主体。总之,参与公共服务,促进依法治理,保障群众监督,履行社会责任,是社区网格的主要职责。 八、社区责任网格,可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居民区网格,即以居民区为主体的责任网格。 第二类,单位网格,即以辖区单位为主体的责任网格,以及属于非居民区类别的其他网格。从街道、社区的主要职责看,目前的管理重点是居民区网格。而涉及计生、综治等方面的社区事务,还需要单位网格发挥作用,以达到“共驻共建”的要求。单位网格的划分,应符合以下条件: 1、 区域相对完整; 2、 具有较大的占地范围和管理规模; 3、 以非居住功能为主导;与居民区边界清晰; 4、 有独立设置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5、 能切实履行网格内的社会责任和公共义务。 对于那些占地较小的单位,则以就近纳入居民区网格为宜。 九、社区责任网格,在具体划分时应注意衔接以下因素。 1、居民小组和党支部管辖区域的划分; 2、物业管理区域的划分; 3、市容环境卫生和城管执法区域的划分; 4、社区卫生服务区域的划分; 5、治安及户籍管辖区域的划分; 6、小学学区的划分。 总的要求,就是促使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覆盖到社区、延伸到网格。按户籍人口统计,每个居民区网格以“250户以上、500户以内”为宜。这样一片区域,有利于社区工作者包干负责,上门调查,面对面服务。 十、推进社区网格化管理,是加强基层管理、完善公共服务、建设和谐社区的需要,同时也是社区管理模式的重要转型。 “信息化平台、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社会化监督”,有可能成为社区工作新模式的基本内容和努力方向。推进社区网格化管理,一方面,要充分体现“数字社区、责任网格”的总体要求,另一方面,要充分体现“和谐社区、百姓网格”的人文理念。社区责任网格,就是要关注民情、关怀民生,就是要为老百姓服务、对老百姓负责,使其真正成为“百姓网格”。 十一、推进社区网格化管理,我们对于社区建设中的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如“选聘分离”社区管理体制,社区工作站设置,社区主任和书记“一肩挑”,社区管理和物业管理相结合,社区平面图上墙,责任小区划分,计生“户况图”绘制,“1890”社区服务,居家养老服务,“共驻共建”长效管理机制,社区议事委员会监督机制,社情民意表达渠道,等等,都应予以巩固和完善。总之,要在“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城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体制内,围绕“四优”建设,进一步拓展网格化,促进信息化,努力形成社区网格化管理的新格局。 十二、推进社区网格化管理,对社区来说,很重要的方面,就是整合社区工作资源,强化综合管理,不断夯实“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社区工作机制。同时,有必要研究和深化“分片包干”责任制,按照社区网格化的要求,实现“人员、职责、任务”三落实。因此,这就要求广大社区工作者,每天到达工作岗位后,在不影响专职(线上)工作的情况下,至少要到自己所负责的“责任网格”(面上)巡查一次;按照规定,认真做好网格内的调查、统计、宣传、调解、信息收集、应急管理等基础工作;强化“社工”意识,建立长效机制,与社区志愿者一起,共同治理网格内的社区事务,切实解决社区居民的矛盾和困难。 十三、推进社区网格化管理,街道作为一级网格,负有统筹指导、综合协调的责任。主要的工作: 1、按照城市管理重心下移的要求,落实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各项政策、措施。 2、坚持以社区居委会、社区工作站为依托,高效率办事,高质量服务,让群众满意。 3、合理划分社区责任网格,建立分类指导和科学考评的新机制。 4、设立街道网格化管理中心,搭建信息资源共享和交换的平台。 5、推广“民情日记”工作法,夯实社区管理和社区信息化建设的基础。 6、开展社区志愿者服务,以活动为载体,彰显社区网格化管理的群众性、公益性和人文性。 7、加强街道、社区队伍建设,强化绩效考核,研究建立社区工作者“薪级补贴”等制度,逐步提高社区工作者待遇。 在网格化管理过程中,还有两个重要问题值得研究。一个是社区工作“准入制”,作为一项具体职权,可放在街道,与属地管理职责相适应,以促进政府购买社区公共服务机制的逐步形成;一个是社区党建工作,要在社区网格化管理中放在突出位置,并渗透到各个方面,以增强社区凝聚力,促进“社区党建全覆盖”。 十四、推进社区网格化管理,城区各部门的管理职能、工作方式等应与之相适应。 1、区级行政职权和资源要继续下沉到街道、覆盖到社区,夯实社区工作基础。 2、各条线的工作进社区都要与网格化管理相衔接,规范工作机制,推动长效管理。 3、各项公共事务落地社区和网格时要加强协同,促进资源共享。 4、各类统计、报表等应纳入统一的平台,有利于社区信息化的推进。 5、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市对社区建设与管理工作的投入、支持,增强保障能力。 6、加强与市直部门、系统单位的沟通协作,促进共驻共建。 7、按条线对社区工作者开展经常性培训,进一步提高社区工作水平。 8、组织开展一些全区性的活动,营造社区网格化管理的氛围。 总之,城区各部门在开展工作时,要加强统筹协调,形成社区建设与管理的强大合力。 十五、推进社区网格化管理,在信息化建设方面要做的工作很多。 1,要加强调研,有针对性地考察,制定出一个总体方案。目前,我市铜官山区已被省信息产业厅、省信息办纳入全省社区信息化建设试点区,尤其要加强项目研究和包装,积极争取政策支持。 2,要着力开展对铜陵市“百姓网格”社区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与专业公司合作,尽快将该软件系统在试用的基础上投入运行。某种程度上说,该软件系统是社区信息化成败的关键,一定要从实际出发,从细节着手,并将网格的概念融进去,在全面、精细、有效、快捷上下功夫。 3,要设立市辖区公共服务信息中心,推动区级中心数据库的建设,实施区街居三级联网基础工程,促进电子政务与社区信息化对接,确保信息畅通与安全。 4,要在市辖区行政区划图的基础上,绘制一张“铜陵市中心城区网格地图”。 实际上是三级网格地图,区级,标到每一个社区;街道,标到每一个责任网格(居民区网格和单位网格);社区,标到每一栋楼房、每一条道路、每一项设施。此外,还应建立社区责任网格编码制度、社区信息化建设评估体系,以及加强市辖区政府网站、社区服务中心网站建设,搭建区街居三级办公业务平台,等等。 十六、推进社区网格化管理,必须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工作。 要按照国务院文件要求,大力推进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使政府公共服务覆盖到社区;培育社区服务民间组织,组织开展社区志愿服务活动;鼓励和支持各类组织、企业和个人开展社区服务;充分发挥社区居委会在社区服务中的作用,努力实现社区居民困有所助、难有所帮、需有所应。就铜官山区来说,当前必须抓好三项重点工作:一是区社区服务中心要进一步发展壮大;二是区行政服务中心要尽快组建;三是社区志愿服务活动要大力开展。 十七、推进社区网格化管理,必须加快建立社区监督体制。 所谓社区监督,是指社区居民和社区党员,围绕扩大基层民主、维护群众利益和构建和谐社区,而开展的群众性、综合性、有序性的民主监督。具体来说,一是对延伸到社区的政府工作(如依法行政、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的监督;二是对辖区单位履行社会责任、承担公共义务的监督;三是对群众权益保障工作开展情况的监督;四是对党政领导干部“八小时以外”的监督。如何开展社区监督,是一项具有探索意义的社区工作创新。加强社区党组织建设,推进社区网格化管理,引导居民参与社区活动,有必要对建立社区监督体制深入研究、大胆实践。总之,要创新方式方法,顺应网格化管理要求,搭建社区监督平台,尤其发挥社区老党员、老同志的监督作用,促进公共服务在社区开展、基层民主在社区扩大、群众自治在社区加强。金鹏信息智慧社区解决方案
建设银行手机客户端出现xcmp4001a006 接出ca处理响应失败 平台函数 上送主机 sho,
又是这问题,,,不只是你一个人的问题!没事的,建设应该是专门选择晚上人少的时候在升级!明天应该可以的,,,望采纳
这个不会造成损失吧
我刚才去了建行官网好像是14号到16号停止一切服务,首页贴出公告了,可能没事,明天白天问问客服吧
好想是正在维护服务器,可能是服务器出现设备故障也可能是服务器在升级
吓坏我了,我还以为网银被盗了,pc端手机端都出现这种问题
网站建设属于固定资产吗?
网站建设属于固定资产。 固定资产是指企业为生产产品、提供劳务、出租或者经营管理而持有的、使用时间超过12个月的,价值达到一定标准的非货币性资产,包括房屋、建筑物、机器、机械、运输工具以及其他与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设备、器具、工具等。 固定资产是企业的劳动手段,也是企业赖以生产经营的主要资产。从会计的角度划分,固定资产一般被分为生产用固定资产、非生产用固定资产、租出固定资产、未使用固定资产、不需用固定资产、融资租赁固定资产、接受捐赠固定资产等。
如何建立完整的教育管理信息系统
序 言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并把“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纳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之中,将信息化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教育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战略重点,是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创新动力,对于促进教育公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构建国家终身学习体系和实现教育现代化具有重大意义。 教育管理信息化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所确定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核心任务之一,对支持教育宏观决策、加强教育监管、提高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管理水平、全面提升教育公共服务能力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2012年召开的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和《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当前几项重点工作的通知》对教育管理信息化提出了明确的建设目标和要求。全面加快推进教育管理信息化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和艰巨繁重的任务。 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是教育管理信息化的基础与核心。“十二五”期间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核心任务是国家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我国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尚未建成完整统一的教育基础数据库和核心业务管理信息系统,对教育改革发展的支撑保障作用亟待加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高度重视教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及相关工作,加强统筹规划、理顺工作机制、明确工作职责,确保?amp;ldquo;十二五”期间建成覆盖全国各级各类教育的学生、教师、学校资产及办学条件数据库和核心业务的管理信息系统,为国家教育改革发展和提高教育管理公共服务水平做出重要贡献。 第一章 建设意义与发展现状 (一)建设意义 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是教育信息化重点任务之一,其核心内容是建设国家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建立覆盖全国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的管理信息系统及基础数据库,为加强教育监管、支持教育宏观决策、全面提升教育公共服务能力提供技术和数据支撑,对实现教育管理现代化具有重大意义。 1.建设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是加强教育监管的迫切要求 在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推动下,我国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各项改革举措不断出台,教育经费持续增长,教育监管工作亟待加强。近年来国家为了促进教育公平和提高教育质量,先后启动实施了学生资助、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薄弱学校改造和校舍安全工程等一系列重大项目,因而迫切需要通过建设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来实现对这些项目实施和经费使用情况的动态监管。 2.建设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是提高教育公共服务能力的有力保障 提高教育公共服务水平是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基于学生数据库与学生管理信息系统建立终身使用的学生教育卡,能够为学生提供全程的教育服务;通过教育管理服务平台向学生、教师、学校、教育行政部门和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逐步实现包括学生跨区域转学异动等相关业务的网上办理。为推动教育政务公开打下坚实的基础。 3.建设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是支持教育宏观决策的现实需求 教育改革发展涉及面广、难度大,越来越需要准确全面的数据分析和服务作为教育科学决策的支撑。建立涵盖学生、教师、学校资产及办学条件的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和基础数据库,并以此为基础建立数据分析与科学预测的教育决策服务系统,已成为支持教育改革与宏观决策的现实需求。 4.建设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是推动教育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手段 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是实现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管理工作现代化的基础。依托涵盖学生、教师、学校资产及办学条件基础数据库,通过教育管理业务流程的再造和优化,建立满足各项教育管理与服务需要的业务信息系统,对提高教育管理的效率、质量和水平具有重要的支撑与引领作用。 (二)发展现状 教育管理信息化受到世界各国政府的普遍关注,特别是欧美发达国家在推进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中,非常重视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和基础数据库的建设与应用,在数据管理与服务、数据交换与共享、规范化与标准化等方面作了大量的实践和探索。信息系统建设逐步走向集成应用,数据逐步实现集中管理,应用逐步呈现出服务集成和服务可定制化,并能够支持深度分析与决策服务。 近年来,我国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各级政府不断加大投入,以满足教育管理和服务的需要为核心,建立了一批业务管理、动态监测、教育监管与决策分析等方面的管理信息系统,在教育改革发展和国家重大项目实施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1.我国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现状 (1)基础设施体系初步形成 教育部数据中心初具规模,形成了一定的支撑服务能力;省、地市、县级教育行政部门,所有高等院校、绝大部分中等职业学校和高中,以及义务教育阶段的部分教育机构已基本实现互联网接入,并配备了一定的基础设备。 (2)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体系基本形成 发布《教育管理信息标准》和《学校(教育机构)编码标准》,基本建成全国教育机构数据库。 (3)部分管理信息系统和数据库建成并开始发挥作用 教育部建成以门户网站为中心、覆盖中央和地方的教育网站群,成为政府信息公开、对外提供在线服务的重要平台,为社会提供丰富的教育政务信息和广泛的教育公共服务。同时,国家建立了中小学校舍管理、义务教育经费监管、高校招生与学籍管理、高等学历查询、学生就业、教育统计等业务信息系统;部分地方和学校建立了学生、教师、学校校务等管理信息系统。在教育经费监管、学生就业、支撑教育管理和遏制学历造假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2.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具有了一定的基础并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还没有形成整体的建设规划。信息系统建设分散,信息孤岛和数据不一致等问题比较突出。教育决策和监管缺乏完整、准确的数据支持,远不能满足教育决策、教育监管和重大改革项目实施的需要。各地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和应用水平差异较大,西部地区总体缺乏信息化技术设备、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滞后、数据采集十分困难。保障机制不健全,地方和学校普遍未建立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应用、运行维护与服务等支撑保障体系,责任单位和人员不明确,缺乏相应的经费投入。 第二章 指导思想与建设目标 (一)指导思想 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和教育信息化十年规划对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要求,以服务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中心任务为目标,以建立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和基础数据库为核心内容,以建设“两级建设、五级应用”体系为重点,全面建成覆盖全国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为提升教育管理、决策、监管和公共服务水平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持和数据支撑。 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其建设、管理、应用、运行维护等各个环节十分复杂。在建设过程中要坚持“统筹规划、统一建设、集中运行、分步推进”的原则。 统筹规划:教育部统筹规划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工作。各省根据国家统一要求,按照“两级建设、五级应用”的模式,结合实际情况,统筹本省教育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工作。 统一建设:教育部统一设计和开发主要的教育管理信息系统(以下简称“国家信息系统”),建设国家教育基础数据库,避免系统建设重复、数据分散和不一致。 集中运行:各省按照国家的统一要求,建设省级数据中心,承载国家信息系统在本省的运行;建立统一的教育管理门户,实现数据集成和应用系统集成,避免信息孤岛和应用孤岛;逐步建立本省运维队伍,负责国家信息系统的运行维护与服务。各地和学校要有专人经过培训负责系统应用。 分步推进:各省按照国家信息系统的实施进度安排,分步推进本地区本单位的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在此基础上,各省可根据实际需求,在国家信息系统的基础上扩展应用,建设其他相关管理信息系统。在工作中要重视系统应用与教育管理的融合。 (二)建设目标 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建设全面覆盖、功能齐全、安全高效的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和教育管理服务平台,形成覆盖全国各级各类教育的教育基础数据库,实现系统的全国联网和数据的交换与共享,提升教育监管与服务水平,促进教育管理现代化、决策科学化、服务网络化,全面保障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十二五”期间的主要任务是建设国家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具体目标如下: 1.建立全国学生、教师、学校资产及办学条件三大类教育基础数据库,为教育监管与决策、教育重大项目规划与实施、教育公共服务提供支撑 建立全国教育基础数据库,全面及时掌握学生、教师、学校资产及办学条件的真实情况,实现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学生学籍的贯通,从而动态跟踪和服务学生跨区域流动,防止数据造假、虚假注册、重复学籍等问题,为教育监管、教育重大项目规划与实施提供支撑。建设教育决策支持系统,通过数据分析、数据挖掘等方法,为教育科学管理和宏观决策提供服务。建立教育管理服务平台,面向师生和社会提供教育公共信息服务。 2.建立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提升教育管理现代化水平 建设覆盖全国学前教育、中小学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学生、教师、学校资产及办学条件的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学生、教师、学校基本业务和日常管理的信息化,推动教育管理现代化。 3.建立健全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支撑体系 重点建成“两级建设、五级应用”体系,主要内容为: (1)建成部省两级数据中心,满足国家、地方和学校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和运行的要求,实现系统集成、数据集成和统一运行维护,省级数据中心要基于云服务模式支撑全省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系统应用。 (2)建立系统应用体系,在国家、省、地市、县和学校等五级开展管理信息系统应用,明确系统应用责任单位和人员,建立责任制。 (3)完善技术和数据标准规范,建立系统运行维护、技术服务与安全保障体系。 第三章 建设任务 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总体任务是:建立覆盖全国各级各类教育的教育基础数据库及其管理信息系统,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提供教育管理基础数据和管理决策平台,为公众提供公共教育信息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十二五”期间将重点完成六项建设任务: (一)教育基础数据库 教育基础数据库是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核心。国家将重点建设覆盖学前教育、中小学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学生、教师、学校资产及办学条件三大类基础数据库。形成从国家到省、地市、县和学校的布局合理、权责清晰、运行顺畅、集层次化与集中式相结合的国家教育基础数据库。各地和学校的基础数据库须以满足国家级(教育部)基础数据库要求为优先。国家级基础数据库物理存储在国家级数据中心,省、地市、县和学校四级基础数据库物理存储在省级数据中心。 学生数据库:主要包括学生基本信息、学籍信息、学习经历信息、学生资助信息和毕业就业信息等。国家对学生进行全国统一编码。 教师数据库:包括教师和职工的基本信息、工作信息、考核信息、学习经历信息、奖惩信息、简历信息等。国家对教师和职工进行全国统一编码。 学校资产及办学条件数据库:包括学校(含学前教育机构,下同)基本信息、校舍信息、经费信息、条件装备信息、教学科研信息等。国家对每一所学校进行统一编码。 (二)教育管理信息系统 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是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关键。国家将重点建设学生、教师、学校资产及办学条件、教育规划与决策支持、其他业务等五大类共20个管理信息系统,具体建设内容如下。 1.学生管理类信息系统 学生管理类信息系统以学生学籍管理为核心,贯穿学前教育、中小学教育、中等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的全过程,对学生的招生、学籍、学历、资助、奖惩、就业等的统一管理,结合学生教育卡完成学生在全国范围的转学、升级、升学等业务管理工作,全面、及时掌握全国学生流动情况,实现对学生流动的动态监测与跟踪。 (1)学前教育学生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对学前教育幼儿的基本业务管理,建立全国学前教育幼儿基础数据库;掌握学前教育幼儿信息,为国家和地方学前教育管理、决策及重大项目的规划与实施提供数据支撑。 (2)中小学生管理信息系统:对全国中小学生学籍(含转学、升级、升学等)、学生营养餐、校车等进行管理,建立全国中小学生数据库;为教育管理、决策、学生资助和营养改善计划的实施提供数据服务。 (3)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管理信息系统:对中职教育招生、学生学籍(含转学、升级、升学等)、就业、教学和实训等进行管理,建立中等职业教育学生基础数据库;为中等职业教育学生管理和决策服务。 (4)高等教育学生管理信息系统:对高等教育招生、学生学籍、就业、学籍学历信息服务与认证等进行管理,建立高等教育学生数据库;为高等教育学生管理和决策服务。 (5)学生资助管理信息系统:对学前教育、中小学教育、中职教育、高等教育的学生资助业务进行管理,建立以学生学籍为基础的全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数据库和学生资助数据库;实现对学生资助的有效监管。 (6)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数据管理与分析系统:构建一个集数据采集、上报、查询、统计分析、发布功能为一体的学生体质健康信息管理平台。 2.教师管理类信息系统 (7)教师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对学前教育、中小学教育、中职教育、高等教育的教师和职工的基本业务管理,建立相应的基础数据库;满足国家对师资管理的需求,为规划和指导全国教师队伍建设提供数据支撑。 (8)教师专项业务管理信息系统:对与教师有关的一些专项业务(如:免费师范生就业管理、国培计划管理、干部人事人才管理等)进行管理。 3.学校资产及办学条件管理类信息系统 (9)学前教育机构资产及办学条件管理信息系统:对学前教育机构、经费、条件装备、校舍、教学等进行管理,建立学前教育机构、资产及办学条件基础数据库;为学前教育的管理和决策提供服务。 (10)中小学校资产及办学条件管理信息系统:对中小学校的机构、经费、条件装备、校舍、教学等进行管理,建立中小学校、资产及办学条件基础数据库;为教育决策提供依据,提升政府管理水平。 (11)中等职业学校资产及办学条件管理信息系统:对中等职业学校的机构、经费、条件装备、校舍、科研、教学、专业等进行管理,建立中等职业学校、资产及办学条件基础数据库;服务教育管理和决策。 (12)高等教育学校资产及办学条件管理信息系统:对高等教育学校的机构、经费、条件装备、校舍、科研、教学、学科专业等进行管理,建立高等教育学校、资产及办学条件基础数据库;为高等教育的管理和决策提供数据支撑。 4.教育规划与决策支持类信息系统 (13)学校规划与建设地理信息系统:整合社会人口分布、经济社会发展、地质环境和各级各类学校数据;通过地理信息系统,辅助制定学校建设规划,提高科学规划和决策能力。 (14)教育统计信息系统:建立覆盖全国各级各类教育单位的、统一的快速统计数据传输通道和数据质量监控、核查体系。 (15)教育决策支持系统:以数据库为基础,建立智能分析和决策信息发布系统,为教育管理和决策服务。 5.其他业务管理类信息系统 (16)涉外管理信息系统:对来华、出国等外事工作进行管理,建立涉外信息数据库(包括来华、出国留学生,外籍教师等),提高教育外事工作的信息化水平。 (17)语言文字工作管理与服务平台:建设语言文字工作管理与服务平台,促进语言文字工作的信息化。 (18)科技评价与专利服务系统:建设科技评价与专利服务系统,为科技评价和专利服务工作提供信息化支持。 (19)国家教育考试考务管理与安全保障系统:对国家教育考试考务进行管理,并建立相应的安全监控系统。 (20)教育政务系统:建设纪检监察信访信息管理、教育系统廉政风险预警数据库、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等系统。 上述系统中,与高等教育有关的系统采用“三级应用”的模式(即提供国家、省、学校三级系统分别供国家、省、高等学校使用;其中,国家级系统物理部署在国家级数据中心,省级系统和学校级系统物理部署在省级数据中心),其他系统主要采用“五级应用”的模式(提供国家、省、地市、县、学校五级系统分别供国家、省、地市、县、学校使用;其中,国家级系统物理部署在国家级数据中心,省级系统、地市级系统、县级系统和学校级系统物理部署在省级数据中心)。不同级系统之间功能设计上考虑不同的需求重点,越到上级的系统数据管理和数据分析功能越强,对科学管理和宏观决策的支持能力越大;越到地方和学校级的系统业务管理功能越强,对日常管理工作的支撑能力越大。教育部组织开发的系统将要重点考虑数据管理和核心业务管理需求,各地和学校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扩展建设,但必须符合国家和教育部的有关技术规范,满足教育部的基本要求。 各地和学校在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与应用过程中,要优先保证上述系统的部署与应用,积极做好国家信息系统的部署、培训、应用、运行维护和技术服务工作,及时完成数据采集和数据更新。在此基础上,各地和学校可根据自身的需求,进行应用扩展或开发新的管理信息系统。对各地和学校已建的系统,采用逐步过渡的方式,先期教育部将提供公共的数据交换平台,实现国家信息系统与地方、学校系统的数据交换。通过不断建设和完善,逐步统一,最终建成全国统一的核心业务管理信息系统。 (三)教育管理服务平台 教育管理服务平台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教育管理门户:建立统一的教育管理门户,集成各类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数据资源和信息资源,面向内部管理用户提供统一的服务入口,用以访问各个管理信息系统,以及处理来自外部门户的业务和服务请求。 教育公共信息服务门户:建立统一的教育公共信息服务门户,以教育基础数据库为基础,面向学生、教师、学校、家长和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建设以教育部门户网站为代表的教育信息服务网站群,实现教育部与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部属单位、学校、公众之间的信息互动。 教育技术服务平台:统一建设覆盖国家、省、地市、县和学校的教育技术服务平台,构建快速的全国信息沟通渠道和机制。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及时解决相关问题,提供技术支持与服务。 (四)部省两级数据中心 部省两级数据中心是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基础,是构建“两级建设、五级应用”体系的关键。在教育部建立国家级数据中心,部署和运行国家级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在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建设集中统一的省级数据中心,建立教育管理云服务平台,省级数据中心须首先满足国家信息系统建设的需要,部署和运行教育部提供的省、地市、县和学校四级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在此基础上,同时为本省自建的其他各类管理信息系统提供运行环境。 (五)数据交换平台 建设统一的教育管理数据交换系统。通过该系统完成以下功能:建立国家、省、地市、县和学校基础数据库的数据交换体系,实现从学校到县、地市、省和国家的数据交换与共享;完成国家信息系统和地方、学校已建系统的数据交换;实现与财政、发改、公安、社会保障等其他部门系统的数据交换。数据交换平台由教育部统筹开发,在部省两级数据中心部署运行。 (六)支撑保障体系 1.建设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 推进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建设,实现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研制和推广应用工作的统筹规划、集中管理。制定和完善教育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信息标准、编码标准、功能标准、技术规范、管理规范及教育卡应用规范,建立全国教育机构、学生、教师、专业、设备等统一编码体系,形成符合我国实际、结构完备、内容合理的教育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具体如下: (1)信息与数据标准规范建设。建立各类教育管理信息数据标准、编码规范,主要包括教育管理基础信息标准与代码等。 (2)教育卡规范建设。完成《教育卡应用规范》国家标准的上报与发布。 (3)技术标准与规范建设。建立教育管理信息系统相关技术标准与规范,主要包括技术框架规范、数据交换规范、信息安全技术规范、电子身份认证与应用服务规范等。 (4)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应用与推广。建立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应用评价测试体系,开展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的宣传与推广。 2.建设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根据国家和教育部有关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的政策规范和技术标准,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统一规划,建设覆盖物理实体、网络、主机、应用、数据和管理等多层次、整体化的教育管理信息化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1)对教育管理信息系统进行安全定级与备案,依据所定安全级别要求进行安全规划与建设,并按照国家相关要求对信息系统进行定期安全等级测评; (2)明确或设置网络与信息安全职能部门和岗位,加强人员安全意识培训和技能培训,逐步落实技术人员持证上岗; (3)建立安全预警与监管中心,对本地区本单位信息系统安全运行状况进行监控、预警及管理,实现与上级安全预警与监管中心对接。建立统一的安全运行维护管理平台和应用安全监测平台,实现本地区本单位计算环境、设备、资源、应用系统的统一安全监控、告警、安全事件分析、风险管理、综合日志审计和工单管理,能够与上级平台相对接,实现联动,及时上报信息安全漏洞和事件情况; (4)建立网络与信息安全工作体系,建立联络员机制,建设安全工作管理平台,按照信息安全等级保护要求实现信息系统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并与上级安全工作管理平台衔接,实现数据上报; (5)建立教育电子身份认证(CA)与教育电子证书应用服务体系; (6)建立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容灾备份体系; (7)建立定期安全检查机制,配合信息安全主管部门做好监督检查工作。 3.建设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应用与运行维护服务体系 教育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和运行是一项长期工作,要特别注重系统的应用和数据更新,建立国家、省、地市、县和学校纵向一体化的系统建设、应用与技术支持服务体系。 (1)依托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业务部门建立系统应用体系,推动系统应用,明确系统应用责任单位和人员,建立起一支从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到学校的系统应用队伍,确保每一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每一所学校有专门人员进行系统的操作和管理,保障系统的全面应用和数据的及时更新。 (2)依托各级教育信息中心(暂无教育信息中心的,由相应教育信息技术部门承担)建立系统建设、应用、运行维护的技术支持服务体系,满足系统建设与应用需求。建立责任制并将责任落实到人,为教育管理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4.建设教育管理信息化制度保障体系 修订完善教育相关法规制度和工作规程,保障管理信息化建设内容和应用的落实;建立健全与学生、教师、学校资产及办学条件等相关的电子业务和电子档案管理制度,保障系统的运行及全面应用。
网站建设属于固定资产吗?
网站建设属于固定资产。 固定资产是指企业为生产产品、提供劳务、出租或者经营管理而持有的、使用时间超过12个月的,价值达到一定标准的非货币性资产,包括房屋、建筑物、机器、机械、运输工具以及其他与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设备、器具、工具等。 固定资产是企业的劳动手段,也是企业赖以生产经营的主要资产。从会计的角度划分,固定资产一般被分为生产用固定资产、非生产用固定资产、租出固定资产、未使用固定资产、不需用固定资产、融资租赁固定资产、接受捐赠固定资产等。
自己建一个网站都需要哪些硬件设备?
就硬件而言,只需要网站运行的服务器即可,但是网站并非只一台机器就算完整的网站运营的,需要很多相互关联的因素和环节配合。网站的几个基本组成元素:域名+空间+程序+模板+维护经验+日常管理.网站建设 是一个综合性的技巧,小说网站也不例外,这个就像种菜,并不是说看个操作流程就一定会种菜,还要土壤,水肥,气候,直接间接的相关知识都做足够的了解,才能真正去操作,最终还要一个好的服务商。以十几年的企业网建运维网商系统经验,网站=域名+服务器空间+网站程序+售后服务,网站就像一个家:【域名】:网址 就相当于家的住址。记住和找到家所在的位置。【空间】:就是盖房子的基础 土地 环境 等。【程序】:就是家的主体框架,是整个家的运转中心。【模板】:网站的美化 就是家的装修,当然因人而异有人不装修原汁原味也可以。【维护】:技术性维护就像安居乐业的保安和坚实后盾。【勤劳】:是整个家可以稳定持续运转极其重要的部分,家里所有的东西都要靠勤奋去填充,增加新鲜,让大家觉着你家很好 很充实。这是一个完美网站的所有,有能力和经验的可以全部自己做好,没有相关经验的部分可以找专业的技术团队协助。有一个非常直接的真理:用合适的成本,找合适的人,去做合适的事...这是大自然发展的规律。域名,由域名中心统一管理,诸多代理商销售推广,可以联系任何一家代理商在线付款注册。空间,服务器,寻找有资质的服务商选购和自己网站规划搭配的配置,切记,够用即可,现在的服务器大多可以无缝升级,没有必要为未来的想法预消费,需要的时候再升级即可。关键是商家的信誉,资历,多年经验的优先考虑。模板程序维护等,技术方面,最好找专业技术团队协助运作,避免出现问题网站故障临时找人抱佛脚。影响就大了。
企业为什么要建立私有云
定律不断发展,高性能的计算机网络将全世界的企业和个人连接了起来,并且颠覆性的影响着每个企业的业务运作和每个人的日常生活。 一、云计算是企业信息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企业的管理者很早就认识到了计算机网络对企业的重要性,对于一家信息化程度很高的企业而言,企业在行政、财务、人事、生产、仓储以及销售等方面的日常管理,基本上都要依赖于网络系统来完成。因此,庞大的数据中心不仅是企业管理效能的倍增器,也是企业不得不背负的巨大包袱。 云计算是一种革新的IT运用模式,它透过硬件的虚拟化将大量的服务器硬件抽象成为一个巨大的资源池,可以动态的为用户提供基础设施、平台和应用三种形式的服务。企业在进入云计算时代的两大选择是公有云和私有云,其中公有云无疑是企业最为理想的选择。在公有云的条件下,企业可以完全抛弃复杂庞大的基础设施,以及与之相关的升级改造和管理维护工作。取而代之的则是,按照自己的需要从公有云购买和获得相应的计算资源与应用服务。不过,中国目前的公有云发展还并不尽如人意。尽管已经有了阿里云和盛大云,微软与亚马逊也加快了进入中国公有云市场的步伐,但中国的公有云还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技术问题,另外在严苛的监管政策和网络互连互通问题的限制下,企业将自己最核心的业务迁移到公有云上还是有很大顾虑的。考虑到业务上的可靠性、安全性、可控性,很多企业将自己的目标定位在了更加现实的选择上,建设企业私有云。 不同于公有云,私有云是建立在企业自有设施的基础之上的,是为一个企业客户单独使用而构建的,因而能够提供对数据、安全性和服务质量的最有效控制。企业拥有基础设施,并可以控制在此基础设施上部署应用程序的方式。更重要的是,很多企业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硬件设施,只要进行必要的升级和改造,这些硬件资源是可以在私有云的建设中被充分利用起来的。此外,在云计算环境下服务器的利用率的提高将极大的改善数据中心的工作效能,更灵活的应用部署也带来了管理效能的提升。 二、云计算平台的基础架构建设 企业建设私有云的第一步就是完成基础设施的建设。在企业越来越关注云计算所带来的革命性的变化时,主流的IT厂商就已经为企业准备了集合硬件、软件和服务于一体的整体解决方案。可以帮助企业用户实现“一站式”快速搭建云计算架构,降低企业用户部署云计算的难度,从而促进云计算走进企业内部。目前业界比较主流的四个私有云解决方案,包括IBM CloudBurst、虚拟计算环境联盟(VCE)的Vblock、HP CloudStart、Oracle Exalogic Elastic Cloud。 其中IBM 发布的CloudBurst 2.1是基于HS22V 刀片服务器,最多可在两个BladeCenter机箱放置28 个刀片服务器,可运行多达960个虚拟机。最新的CloudBurst 基于IBM POWER7处理器,单机架版本配置了1台Power 750 服务器和32个处理器核心,可运行160个虚拟机,顶配系统在5个机架内配置了11个Power 750服务器,可运行多达2960 个虚拟机。VMware ESXi3.5 内置管理程序直接存储在每个HS22刀片主板上的闪存中。 管理方面,x3650 M2 管理服务器和HS22 管理刀片安装的是IBM的Tivilo ProvisingManager V7.1,Monitoring V6.2.1 和SystemDirector6.1.1系统管理工具,包括可以控制IBM服务器能量封顶特性的活动能量管理器,实现基于需求的最佳性能。 HP CloudStart是基于HP的刀片矩阵系统(BladeSystemMatrix)。是一个结合了服务器、存储、网络和软件的平台,创建了一个可以在物理环境和虚拟环境中运行的资源池。HPBladeSystemMatrix套件在一个机架内容纳了Proliant 刀片、StorageWorks阵列、HP Virtrual Connect Flex-10 Ethernet、8GB Fibre Channel模块、管理和自动分配资源的InsightDynamics软件。套件本身体积相当于一个机架内的几个刀片,但是基于模块化的扩展可以让用户无限地进行扩展。BladeSystemMatrix主要为用户提供了VMware、微软Hyper-V和思杰HyperVisor支持选项,未来将扩展到在基于安腾的刀片上支持惠普自己的Integrity 虚拟机。 与一体化的解决方案不同,随着微软新一代的服务器操作系统Windows Server 2012的发布,为私有云的建设提供高度动态可用,并且成本低廉的服务器平台。Windows Server 2012中集成的Hyper-V是一套完善的虚拟化平台,可提供更好的扩展性与性能,是一套可用于从数据中心到云端的弹性的灵活解决方案。企业可以通过Hyper-V 将现有的服务器硬件虚拟化以及对服务器硬件投资进行优化,并进一步完成云基础设施的建设,借此节约成本。 三、数据业务的迁移与虚拟化整合 在实现云计算的解决方案时,企业有必要结合自身特点进行更加科学长远的规划。传统的大型企业,尤其是那些以制造业为主的企业,其内部的数据系统往往与生产过程紧密结合,因此对这些用户而言,核心业务的迁移过程就变得十分谨慎。而采用逐步演进式的发展方式,才能适合一些传统应用的改造。把这些重要的应用连同运行的环境集成在一个虚拟化的环境里面,然后再逐步去提高自动化,动态化的数据管理。 但是,对于很多新兴产业的大型企业,比如像谷歌、阿里巴巴、微软等,他们则更倾向于使用一个全新的应用模式,包括应用底层的基础架构乃至高层的平台与服务,都包含在一个云计算大规模扩展的环境中。 即便是云计算中的基础设施服务,对于很多企业而言也是非常有价值的。企业的数据中心可以根据项目进行的需要,在几分钟之内完成一个虚拟机的建立,并快速的部署到需要其资源的部门,在项目完成之后,管理中心亦可快速的回收已分配的资源
加快建设以什么为引领的创新基础平台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目前,桂阳县中小型企业规模和实力还不强,存在着信息渠道不畅、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薄弱等问题。因此,整合社会科技资源,建设一个以网络技术为基础,信息服务体系为支撑,共享机制为保障的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实现资源整合、系统集成、便利服务、积极为企业创新主体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是促进自主创新的有力措施,也是助推县域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的需要。 2012年10月,桂阳科技局与省科技厅签订了条件服务平台(桂阳)专项项目合同书,投资20余万元,建设了一个科技服务平台场地,并命名为“桂阳县科技培训中心”。它以支撑产业发展为目标,以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为服务对象,通过有效整合高校院所、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以及骨干企业等优势单位资源,面向企业技术创新共性需求提供公共服务的组织系统。它具有技术转移、技术研发、资源共享、孵化企业等功能,是培育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载体,是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支撑,更是科技进步、社会发展、经济增长的加速器。 一、桂阳县科技平台建设发展情况 一是县委、县政府将县科技条件建设纳入重点建设项目,出台了《桂阳县人民政府关于将桂阳县科技条件建设纳入省科技基础条件建设项目的请示》桂政[2011]48号、《桂阳县关于实施“三四一二”科技创新工程的意见》桂科字[2010]2号、《桂阳县科技工作“三位一体“实施方案》等文件,为项目的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到2013年3月中旬止,县财政已拨付平台配套资金10万元,确保了平台建设的顺利进行。 二是县科技局为加强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建设,配备了一支由7名专业人员组成的专职服务团队。同时,平台将继续吸收和引进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在工、农、商及高新技术产业方面的技术人才、管理人才6~10名,充实平台科技信息服务团队力量,并通过建立专业技术服务加盟单位来实现企业间优势资源的共享,形成为桂阳全县经济发展提供全方位科技信息服务的更为强大的专业化团队。 三是建立了平台运行各项规章制度,包括《保密制度》、《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绩效奖励制度》、《项目管理制度》、《客户关系管理制度》等。在服务项目方面,采取科技局情报所所长负责制,并制定长效机制,跟踪和评价技术服务的效果,确保技术服务的成功率。 四是为了适应企业日益迫切的产学研合作需求,桂阳县按照“政府搭台、企业唱戏,政府服务、企业发展,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的思路,以组织开展产学研对接活动为载体,致力于建立完善的产学研合作机制模式,不断开拓深化产学研合作的新领域、新途径、新方式,大力提高产学研的组织程度和合作层次,取得了良好成效。一是从政府层面上看,政府与重点科研院校的战略合作日益紧密,桂阳县与湖南大学、中南大学以及多个外省的科研院所签订了全面合作协议,通过组织有效活动、提供有效服务,为县校合作搭建平台。二是从企业层面上看,主动寻求产学研合作的动力显著增强,逐步使科技服务创新平台和组织实施的科技项目尽量有技术依托单位,企业与科技服务创新平台在产学研合作关系中的主体地位日渐突出。 二、当前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企业科技创新意识不强 桂阳县产业层次总体较低,粗放型生产企业居多,大多数企业处于竞争弱势地位,惧怕创新风险,重视固定成本,不在意风险成本、机会成本、边际成本,导致内在的创新动力不足,其外在的表现为安于现状,小富即满,参与科技成果转化的主动性不强,对建设创新平台、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重视不够、信心不足,新技术、新产品开发仅仅停留在跟随和模仿上,强调“短、平、快”,束缚了企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二)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总量不足,档次低 目前全县省级以上企业研究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技孵化器等还是空白。现有的大部分科技服务、咨询、研究类机构规模小,设备简陋,服务内容单一,导致科技咨询、中介、服务、培训等体系建设不完善、不健全,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成功率低,市场开拓能力弱。 (三)高层次的创新人才严重缺乏 科技创新人才地位不高、结构不优、总量少。大多数企业对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投入不足,企业科技开发人员地位和待遇偏低,人才结构性矛盾突出,高层次的创新人才严重缺乏,产品开发能力较弱。 (四)科技创新投入不足 科技投入本身具有不确定性且有风险,大多数企业不愿投入,加上政府投入科技研发的资金有限,资金匮乏已成为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瓶颈”因素。 三、加快推进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的思考 当前,桂阳县正处在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的关键时期,发展的要求更高、难度更大,面临的挑战更为严峻。特别是去年以来,面对国际市场疲软、国内经济放缓以及宏观调控中货币、土地、节能减排“三道闸门”继续从紧等诸多不利因素,桂阳县工业经济经受了巨大冲击,部分处于产业链低端的行业和企业走到了生死存亡的边缘。以上情况充分表明,企业在国内外经济环境趋紧的形势下,优者更强、劣者更弱,两极分化、优胜劣汰的现象尤为明显。因此,作为农业大县的桂阳,必须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促进产学研更加紧密结合,吸引的高水平科技成果向桂阳转移、到桂阳转化,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首先,要在解放思想,在观念转变上实现突破。各乡镇(街道办事处)、各有关职能部门要解放思想,齐心协力,全力以赴推进科技创新体系与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集聚政策资源,结合工作实践,从政策层面上将好的经验和成熟做法不断系统化、规范化,为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的建设和运行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政策体系,既突出导向性,又突出实用性,更突出可操作性,促进创新资源的整合,推进产学研的紧密结合,发挥企业、高校与科研院所创新资源优势,形成全社会共同推进创新的合力。积极引导企业突破小富即安、急功近利的思想束缚,以长远的眼光制定打造企业的规划,塑造创新精神,将自主创新视为企业的生命线,突出创新平台的龙头地位,瞄准行业前沿尖端科技,强化新产品、新技术研发,促进产品向产业链高端延伸,培育企业持久的生命力和竞争力。 其次,提升功能,在各类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上实现突破。要积极引导、鼓励和支持规模以上骨干企业,尤其是重点骨干企业加强与大院名校的技术合作,引进创新载体,共建企业研究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或企业技术中心、工程实验室等企业科技创新平台。通过3~5年的努力,实现培育和建立企业科技创新平台在数量上及功能上有明显的提升,以改变目前桂阳县企业科技创新平台少、创新能力不足、技术创新层次欠高的问题,引导规模企业加快技术能力的积累和提升,开发新产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与此同时,要加快培育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积极探索建立公共技术开发与服务中心、行业协会等有效的技术创新形式,以形成网络化、专业化、规范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政策、技术、法律咨询和培训等服务,促进技术、市场与资本的结合,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网站建设方案包括哪些内容
1、网站需求分析 2、网站建设目标 3、网站技术解决方案 3.1网页服务器架设方案 3.2网站运行平台 3.3网站开发平台4、网站内容规划 4.1网站栏目结构图 4.2网站功能模块 5、网站总体风格设计6、网站费用预算7、网站维护与测试 7.1网站维护 7.2网站测试8、网站推广
如何推进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建设
三、推进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建设重点任务 ()建设社区公共服务信息系统各应结合实际街道(乡镇)基本单元应用功能集、界面规范、部署集社区公共服务信息系统确需要依管理幅度服务半径向所辖社区延伸社区公共服务信息系统应兼具政务事项办理基础信息采集功能实行前台口受理、台工协同运行模式统设立电政务办理界面通与口、单位等家基础信息资源库信息共享建立公民身份号码、组织机构代码等基础信息索引社区公共服务信息管理机制实现居民身份证办事证通按照同业务具体需要优化电政务流程建立政府主公信息、政务办理痕迹信息公共管理状态信息实共享机制实现社区公共服务跨部门业务协同积极发网咨询办理、服务热线呼叫、现场自助查询等系统功能居民群众提供网络、电窗口服务关联组合体化社区公共服务政府决策提供科依据 (二)整合社区公共服务信息资源各应依托社区公共服务信息系统加快统筹社区公共服务网络信息资源原则凡涉及社区居民公共服务事项均要逐步纳入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集办理加快社区信息系统集约化建设推部署同层级、同部门、散孤立、用途单各类社区信息系统向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迁移或集限度精简基层业务应用系统、服务终端管理台帐保证数据交换共享安全性前提促进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与现部门业务应用系统实现互联互通推政府职能部门向基层转移职能规范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信息共享范围、共享式共享标准逐步丰富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基本公共服务项目服务信息断扩社区政务事项跨区域通办范围 (三)完善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规划布局各要充发挥市(、州、盟)层级电政务公共平台作用集建设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综合信息库街道(乡镇)及社区展服务提供便捷渠道技术支持支持依托街道(乡镇)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社区公共服务站式服务机构统提供社区基本公共服务咨询、办理反馈服务站式服务机构设施建设或改造应合理布局、科区、完善功能便居民群众办事根据需要依托社区级综合服务设施社区居民提供委托代办服务增强社区公共服务便捷性 (四)加强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运行管理各要建立健全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运行管理机制明确管理主体责任原则实行平台独立运行、业务归口指导管理模式制定完善信息采集制度加强社区信息资源规划明确社区信息采集标准社区场所、员、事件等信息纳入采集范围按照数源、集采集、共享校核、及更新原则实现数据采集资源共享整合街道、社区层面管理服务力量加强社区公共服务队伍建设实行统考核、调配管理实现同工同酬强化服务队伍教育培训提高业务素质服务能力能够较胜任综合服务要求推服务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立健全首问负责、限办结、绩效考核群众监督机制积极引入服务象满意度评价第三评估切实提高管理水平服务质量 条件区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基础进步拓展服务领域功能优先发展针、未、残疾、困难群体系统应用创新发针艾滋病、精神病、吸毒员等特殊群特色服务广泛吸纳社区社组织、社区服务企业信息资源促进社区公共服务、便民利民服务、志愿互助服务机融合系统集完善社区服务信息推送机制主及社区居民提供各类公共服务信息服务信息加强种网络接入手段间结合转换力发展各类信息服务载体信息服务终端社区居民提供网式、线式综合服务 四、推进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建设保障措施 ()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党委政府重视支持建立健全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建设协调机制加强与相关部门沟通协调形整体合力各级民政部门要同发展改革、公安、工业信息化、财政等部门做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建设统筹规划、资源整合、设施布局运行管理等工作各级工业信息化部门要指导协调利用各级电政务公共平台展社区公共服务应用顶层设计、平台构建、技术保障评测评估等工作 (二)完善筹资机制建立社区信息化建设元化筹资机制加快实施《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各应根据经济社发展水平等实际情况整合政府各部门信息化建设资金项目逐步提高社区信息装备条件社区服务信息化水平采取财政补助等式解决社区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建设经费鼓励社力量参与社区信息化建设发挥通信运营商、信息服务商软硬件供应商技术、才、资金信息基础设施等面优势降低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建设维护本支持科研机构企业研发适合社区需求信息系统及终端产品 (三)健全制度标准加快制定全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建设标准规范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设施建设、技术支撑、运行管理监督考核切实提高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建设质量研究制定全社区公共服务标准体系规范社区公共服务项目、服务流程、服务式、服务质量服务评价切实提高服务社区居民能力水平建立健全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居民满意度评价体系推社区信息化建设健康快速发展及清理利于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建设规章制度逐步实现社区公共服务电化办理 (四)强化信息安全增强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网络、综合信息库各部门业务信息系统安全防护能力建设充利用依设立电认证服务机构实现面向电政务内外网与各级各类业务应用身份认证、访问授权责任认定等安全管理跨部门、跨区域业务协同提供安全保障制定实施与系统应用紧密结合、技术自主控信息安全保密解决案加安全靠软硬件产品应用力度配备相关技术力量定期组织展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确保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信息安全加违章违泄密行责任追究惩罚力度保护家公民信息安全 (五)坚持试点推进健全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效运行机制社区居民关急需公共服务抓手依托信息惠民家示范省市建设展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建设试点工作着力推进体制机制革新制度标准创新总结试点经验基础加推广力度逐步扩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建设域覆盖项目覆盖社区居民全员纳入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服务范围全社区管理服务创新实验区、全谐社区建设示范单位要率先展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建设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