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建设发展规划

无极灯和LED灯,哪个更好

其实也不能说谁就一定好,无极灯的优势在于是面光源,其光照更加均匀,而且寿命理论上来说会比LED长。LED的优势在于其性价比,如今LED发展的很快,竞争激烈,很多厂家都不断提供更好更便宜的元件。特别是现在欧美市场广受欢迎的飞碟灯则是走在LED工业照明前列。总的来说,LED是以后照明的大势所趋,而无极灯始终是适合小众市场,一般买过无极灯的顾客会继续用无极灯,而新客户则是直接用LED居多。不过最重要还是找一家质量靠谱的厂家来购买灯具。

假如你是北京市市长你会怎么样解决北京雾霾和堵车现象

改良供暖系统,采用天然气供暖或者核电供暖,取缔大范围的烧煤取暖。加强北部防护林的开拓种植。对公共交通设施加大投入,开拓公交专用快速车道,增加公共交通车次。进一步限制三环以内私家车的通行。

联系实际谈谈你对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教育公平和教育公共性的看法?

怎么看教育公平安徽铜陵,一个以盛产铜矿而得名的城市,近年来因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而广受关注。经过十几年的改革探索,铜陵市通过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创造了一个“学校没有好坏之分,只有远近之别”的“铜陵模式”。很多地方盛行的“择校风”,在这里已经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孩子们在公平、宽松的环境中健康成长。教育事关民族兴旺、人民福祉和国家未来,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促进教育公平,让所有孩子共享同一片蓝天,是亿万家庭的殷切期盼,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重要体现。为什么教育公平问题引起社会高度关注?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我们举办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基本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由1949年的1.5%上升到79.2%;职业教育快速发展,显著改善了新增劳动力结构和素质;高等教育规模跃居世界首位,毛入学率达到24.2%,进入大众化阶段;国民受教育程度显著提升,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从1949年的1.6年提高到8.7年。教育发展保障了广大人民群众受教育的权利,提高了全民族的素质,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同时也应看到,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与人民群众的要求和期待还不适应,特别是教育公平问题还很突出。据2009年年底的一项调查显示,56.5%的人认为存在教育不公问题。这反映了人们对教育公平问题的高度关注。当前,人们对教育公平问题反映最强烈的,就是在接受教育尤其是优质教育的机会、接受教育的程度和质量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这种差异表现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校际之间以及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会让我们对此有直观、切身的感受。比如,“择校热”高温不降。在我国许多城市,中小学择校非常普遍。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进入声誉和质量较好的学校,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家长操劳、奔波数月,通常还要支付数额很大的“择校费”。为了增加“择校”资本,孩子们不得不参加各种各样的“占坑班”、补习班,考取名目繁多的证书,幼儿教育“小学化”、小学教育“初中化”倾向愈加严重。这些现象多年来禁而不止,治而不愈,成为教育领域的一大“顽症”。比如,困难群体公平受教育机会尚未得到充分保障。一部分农民工随迁子女还在办学条件不达标的打工子弟学校就学,国家助学体系尚没有覆盖普通高中教育,没有做到“应助尽助”,残疾儿童教育水平仍落后于普通儿童教育水平,等等。再比如,不同地区考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不公平,部分地区学生入学机会偏少。这种现象多年来一直备受争议,由此引发的“高考移民”问题时有发生。教育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解决好这些问题直接关系群众切身利益。对个人来讲,它关系每一个人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人的一生;对整个社会来讲,直接影响社会公平正义,影响社会和谐稳定。正因为如此,教育公平问题才受到群众广泛关注。影响教育公平的原因是什么?“中央给咱办实惠,农民种地不交税,娃娃上学不交费,真是和谐好社会。”这是近年来我国农村许多群众发自内心的感慨。可以说,随着免费义务教育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实施,“有学上”、“上得起学”已经不是问题了。人民群众现在对教育问题的意见,对教育公平的呼唤,实际上主要是对“上好学”的期待。当前,到底是哪些因素影响了教育公平呢?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由于自然条件、历史基础和具体政策等多种原因,我国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大。而发展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的责任主要在地方,地方的教育水平直接受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区域和城乡之间发展的差距必然带来教育发展的差距。2008年上海市初中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为15473.62元,而贵州省仅为2310.83元,相差近6倍。可以说,教育不公平问题很大程度上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在教育领域的直接反映。教育投入不足。“穷国办大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真实写照。虽然各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不断增加,但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一直较低,2008年只达到3.48%,不仅低于大多数发达国家,而且低于部分发展中国家,与我国教育发展的需求还存在很大差距。教育投入的不足,严重制约着教育条件的改善和教育资源,特别是优质教育资源的扩展。资源配置不合理。我国20世纪50年代开始实行重点学校制度。在教育投入总量小、教育资源短缺的情况下,集中财力、物力办好一批中小学,对“多出人才,快出人才”曾产生积极作用。而重点学校制度也同时导致了学校之间资源配置不均衡。近年来,国家取消了重点学校制度,加大了薄弱学校改造力度,坚持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中西部地区、贫困地区、边疆地区、民族地区倾斜。但是,重点学校本身长期积累的名牌效应依然存在,人们形成的固有观念很难改变,这些学校依旧能够吸引大量的社会资源和优秀学生,加剧了教育资源分布的不均衡,甚至造成了同一区域内学校之间两极分化的局面。政策制度不完善。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之后,我国教育发展进入新阶段,但影响和制约教育公平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依然存在。一些已经落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合理制度如城乡分治的户籍制度加剧了教育不公;省级政府统筹管理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机制尚未建立。同时,对新出现的一些问题,如农民工随迁子女接受“初中后教育”等,还没有可供依据的法律和制度规范。人民群众教育需求日益增长。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受教育程度逐渐成为影响个人职业、收入乃至社会地位的重要因素,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家庭“投资”的观念深入人心,人们对子女接受教育的关注度空前提高。再加上独生子女普遍化,人们都希望让孩子接受高质量的教育。这必然造成对优质教育资源需求不断增长与供给短缺的矛盾凸显,使教育公平问题日益突出。为推动教育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发展,中央作出了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决策。从2008年8月启动,《规划纲要》的制定历时1年零9个月,经过40轮大的修改,两次面向社会各界公开征求意见,2010年5月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在这个描绘中国教育未来10年改革发展路线图的纲领性文件中,鲜明地提出“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教育公平的理念贯穿始终。它昭示了党和政府大力促进教育公平的态度和决心,让人们进一步看到了实现教育公平的美好前景。如何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对于当前教育发展中存在的不公平问题,人们感受最直接、反映最强烈的,是义务教育发展的不均衡。义务教育作为政府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具有强制性、免费性和普及性,是最应体现教育公平的领域。抓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就抓住了促进教育公平的关键。近年来,在推动义务教育全面普及的同时,党和政府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2005年,教育部专门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把义务教育工作重心转到均衡发展上来。2006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将均衡发展纳入法制化轨道,强调各级政府的法定义务。《规划纲要》提出用10年左右的时间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基本均衡的目标和一系列具体政策措施。当前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如城乡、区域之间发展差距仍然较大,区域内校际之间资源配置不均衡,优质教育资源短缺、辐射面窄等。要以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为基本要求,以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内涵发展为重点,通过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高到新水平。一是“提质量”。在人人都有学上之后,人们对教育公平的关注主要体现在教育质量上。促进均衡发展要把提升质量作为根本,更加注重教育的内涵发展。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改革,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让学生从应试教育的重压下解放出来,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二是“缩差距”。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后,城乡、区域间发展不均衡上升为义务教育的主要矛盾之一。促进均衡发展,就要大力加强对农村和中西部地区义务教育发展的支持。在财政拨款、学校建设和教师配置等方面向农村倾斜,尽快形成城乡同标准、一体化发展的格局。加大中央财政支持力度,完善对口支援制度,促进老少边穷地区义务教育发展。很多地方为此进行了积极探索,如成都积极统筹城乡教育发展,大力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广东省开展“千校扶千校”活动,组织发达地区1000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对口帮扶欠发达地区薄弱学校,收到良好效果。三是“重配置”。合理配置资源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根本措施。陕西吴起县投入5亿多元统一全县建校标准,实现了办学条件均等化;安徽铜陵市鼓励教师跨校兼课、兼职,促进了高水平教师资源共享。要从硬件、软件等各方面促进区域内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取消设置重点校和重点班,统一学校公用经费和生均教育经费标准,加大薄弱学校改造力度。实行区域内教师和校长交流制度,加强薄弱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搭建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四是“建机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建立长效机制。要打破校际和城乡之间的分割,形成城乡和地区义务教育共同发展机制。认真总结一些地方探索的学区管理、集团化办学、农村九年一贯制、示范性高中和重点高中招生指标定向分配到初中等做法和经验,创新教育管理运行机制。强化督导评估,建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和激励机制。还应注意的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不是“削峰填谷”搞平均主义,更不是一个模式办学,千篇一律、千校一面。在大力扶助薄弱学校的同时,要鼓励优质学校继续办出水平、办出特色。如何解决农民工子女上学难问题?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和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加快,进城务工的农民工数量逐年增加,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也日益凸显。据统计,2009年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农民工随迁子女适龄人数达到997.1万人。如何给这些孩子一张安稳的书桌,让他们像城市的孩子一样接受义务教育,健康成长,是促进教育公平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为解决这一问题,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重要举措。早在2001年,就明确提出了以流入地政府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主依法保障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权利的“两为主”政策。2003年,国务院办公厅发文要求多渠道安排农民工子女就学,在入学条件等方面与当地学生一视同仁。2006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把接纳非户籍居住地上学的儿童纳入政府管理的范畴。2009年中央财政下拨20亿元,专项用于补充接收农民工子女的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公用经费和改善办学条件等。各地也纷纷出台政策,保障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经过这些努力,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农民工子女就读难的问题。但目前一些地方仍然存在公办学校入学“门槛高”、农民工子女学校教学质量低等问题。而且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加快,这一问题将更加突出。如何进一步解决好农民工随迁子女的上学问题呢?强化流入地政府责任。广大农民工为流入地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流入地政府要切实负起责任,保障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将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纳入当地教育发展规划,指导和督促公办中小学认真做好接收就学和教育教学工作。建立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将所需经费纳入地方财政保障范畴,对接收农民工子女人数较多的学校给予补助。制定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收费标准,做到与当地学生一视同仁,采取措施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农民工子女就学。发挥公办学校主渠道作用。充分挖掘公办中小学潜力,合理调整和完善学校布局,新建、改扩建一批学校,尽可能多地接收农民工子女就学。降低入学门槛,简化入学手续,不得随意设置入学条件限制。对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要与当地学生在收费、管理等方面同等对待,不得违反国家规定加收借读费及其他任何费用。扶持社会力量办学。农民工子女在短时期内完全进入公办学校就读还不太现实,必须进一步发挥民办农民工子女学校的作用。要将农民工子女学校纳入民办教育管理范畴,制定审批办法和设置标准,在办学场地、办学经费、师资培训、教育教学等方面给予支持和指导。加强 对这类学校的督导工作,规范其办学行为,促进其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提高。推进户籍制度改革。解决农民工子女入学问题,根本上要解决农民工的“身份”问题。2010年6月,广东省出台有关规定,实行农民工积分制入户城镇政策,只要积满60分,农民工就可以申请入户,其随迁子女就学问题也将得到有效解决。应逐步放宽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落户条件,逐步解决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吸纳有条件的农民工转为城镇居民,使其子女真正享受“同城待遇”。此外,随着很多农民工子女开始进入高中阶段,他们接受“初中后教育”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出来。由于借读费用昂贵、户籍障碍、高考政策限制,以及各地在教材、课程等方面的差异,使得他们在流入地接受高中教育难度更大。应研究制定农民工子女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的办法,让流入地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的大门也向他们敞开。如何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上得起学?2009年8月16日,来自四川广安的小张怀揣录取通知书,惴惴不安地来到中国科技大学新生报到处报到。刚出家门时还为学费发愁的小张马上安心了:在出示有关证明后,马上通过“绿色通道”顺利办好了入学手续。“不带一元钱,也可进校园”,为保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入学,全国高校普遍建立了“绿色通道”制度,对经济困难学生一律先办理入学手续,再根据核实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予以资助。“不让一个孩子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是教育公平的重要体现,是切实保障全体人民特别是困难群体受教育权利的必然要求。由于各种原因,我国城乡还有一些学生家庭经济比较困难,这些孩子的上学问题一直牵动着党和政府的心。近年来,国家资助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在义务教育阶段,全面免除学杂费,为农村学生提供免费教科书,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寄宿生提供生活补助;在中等职业学校,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保障制度,国家助学金每年资助近1200万人,总资助面达在校生的90%,同时从2009年秋季学期起,对中等职业学校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免除学费;在高等学校,建立健全国家奖助学金制度和国家助学贷款制度,每年资助约450万人,总资助面超过20%。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是国家对困难学生资助强度最大的制度安排,也是困难学生得到实惠最多、人民群众最满意的制度安排。要不断完善这一政策体系,把各项资助措施落到实处,确保每一个学生接受教育的基本权利,无论哪个教育阶段,都不能让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上不起学。扩大资助范围。资助范围要在现有基础上,向各个教育阶段、各级各类学校延伸。鼓励各地对家庭经济困难幼儿入园提供资助;推进把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纳入国家助学体系;逐步扩大中等职业教育免费范围,在免除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学费基础上,将政策实施范围扩大到城市低收入家庭子女;完善研究生资助政策,设立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这样,就能逐步建立起从学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的全过程资助体系,实现“应保尽保”。提高资助标准。由于国家财力有限,目前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标准还不高。要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加大资助力度,让这些孩子不仅上得起学,而且逐步上得好学。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标准,改善学生营养状况。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财力状况,建立国家奖助学金标准动态调整机制。落实资金保障。完善资助体系,资金投入是基础。中央和地方财政要足额安排应当负担的资金并及时拨付到位。省级政府要做好统筹协调,完善省对下转移支付制度,确保应承担的资金不折不扣地落实到位。高校和中等职业学校要从其事业收入中提取4%-6%的资金,用于助学。加强对各项资助经费的管理使用、审计监察,提高经费使用效益,把国家有限的财力用好。动员社会力量。长期以来,社会力量在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学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比如,希望工程实施20年来,募集资金超过56亿元,援建希望小学15900多所,资助失学孩子340多万名。要继续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崇文重教、扶危济困的文明风气,完善各项引导激励政策,形成社会各界关心教育、帮助困难家庭学生的良好氛围。“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是全国亿万孩子的共同心愿;“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是党和政府的庄严承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在全党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让所有孩子都站在公平的起跑线上,让祖国的花朵共享一片蓝天的目标,必将逐步变为现实。

交通运输部将针对共享单车退押金出台什么政策?

共享单车的出现为解决城市或者老百姓出行“最后一公里”发挥了十分积极的作用,也为绿色交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共享单车押金难退的问题,一直饱受诟病。交通运输部副部长刘小明在7日下午举行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目前已经和人民银行、银监会等部门开展了调研,制定了初步的政策文件,并征求了共享单车运营企业和部分城市管理部门的意见,目前内容基本成熟,不久将会按照程序进行发布,进行落实。刘小明表示,这个文件制定最根本的目的就是保证老百姓的资金安全,但是在跟相关部门对接的时候,也会担心用户的体验会不会因为监管严格了而受到影响,所以最重要的是平衡这个关系,让用户体验不会减少,同时资金又能够保障安全。事实上,在2017年8月,交通运输部会同10个部门,出台了《关于鼓励和规范互联网租赁自行车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导意见》对共享单车的定位、车辆投放、自行车交通网络和停车设施的规划建设、企业主体责任和运营服务的规范、用户行为规范和信用管理以及用户资金、网络信息安全监管等都作了具体的制度设计。《指导意见》中对于押金问题,提到了三种解决方式,第一种是免押金,用信用。第二种是即租即压,即退即还。第三种,如果要用押金的方式,要建立专用的账户、专门的监管,政府相关部门要对其进行监管,保证资金安全。“共享单车是老百姓十分喜爱的一种出行方式,而且也是一种绿色的出行方式。两年多的时间我国已经有77家共享单车的运营企业,目前已经投放了2300万辆的共享单车,注册用户达4亿,累计服务数量已经超过了170亿人次,最高峰的时候一天能够达到有7000万人次在用共享单车。

智慧城市智慧应用体系有哪些

  当前无论是智慧城市,大数据还是“互联网+”,都要尽可能架构些地方城镇能用的创新。把数据作为核心,致力于突破,无异于开门就是一座大山,改革创新难度巨大。“城市大脑”的提出,应密切对接城市治理,直接服务城市决策,按照分阶段实施和同步考虑信息安全等,从全国城市的基本面来看,应率先建设五个库,强大城镇智慧创新的实践与规划能力:  1、建设案例库,支持模式创新;  2、建设经济技术库,支撑不同经济成本下的实施指南;  3、建设共性问题解析库,突出问题导向,实现针对性,反演刚性需求;  4、建设产城融合开发单元库,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并吸纳人口;  5、建设超现实概念展示库,集聚未来创新,促进感知传播。  两会工作报告曾指出,打造智慧城市,改善人居环境,使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安心、更省心、更舒心。经济新常态下,我国智慧城市创新应重点从如下四个方面着手。  1、智慧建筑从理念到行动,逐步成为建筑领域创新的核心实践之一  智慧建筑事业应当在充分借鉴绿色建筑模式的基础上,依托互联网和大数据思维、技术,快速向标准化、行业性推进。在超过20亿m2的既有建筑改造和新建建筑市场中,强化智慧技术的应用,服务我国建筑领域节能减排和居住舒适性的需要。  2、智慧城市行业协同必须依托龙头企业联合体实现加速创新  智慧城市的建设,需要行业协同、行业融合和行业集成创新。围绕智慧建筑和智慧城市,快速集成产业生态圈,并深刻地从供给侧改革和用户需求分析等出发,依托行业性、国家级行业平台的建设来加速智慧建筑和智慧城市咨询服务、建设设计、施工管理、运营维护等板块的有机衔接。  3、小城镇的绿色化智慧化思考、规划和建设迫在眉睫,需求强劲  在推进国家智慧城市试点的同时,加大对小城镇智慧化、绿色化发展的关注和投入,从落实新型城镇化的高度和市场需求分析,以行业发展的视角来集成研发有针对性的小城镇绿色智慧解决方案,服务我国总数超过两万个的小城镇和约九百个新城新区。绿色智慧融合发展,集成创新,强健小城镇科学发展的规划路径目前极为迫切,是我国“十三五”时期,推进深度城镇化,特别是“镇”的宜居宜业,进而有效承载就地城镇化人口的关键性补充。  4、面向城市全生命周期,建立“规划-设计-建设-管理”平台开发、标准化和推广,是加强对建设工作管理和提高建筑效能的关键性抓手  加强该在领域的创新,特别是BIM等应用的政策机会,做实“规划-建设-管理”平台,具有全面的行业推广价值。建设行业自身应通过信息化基础上的智慧化,来提高管理效能、促进产业升级、实现简政放权,更好地服务于城市建设、运营和管理。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要提升管理水平,着力打造智慧城市。  5、以“数字-数据-资源-要素-效益”等为关键内容,切实发展智慧经济,提振并提升产业水平  信息基础设施、公共基础设施和城市基础设施“三基”融合改造和建设,构建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体系,有效整合资源和公共品,坚持安全可控的技术管理体系,降低城市运营成本。打造智慧城市创新平台群,扶持智慧经济与三次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的高度融合,快速将互联网+、物联网和大数据等与现代服务业的有机衔接和跨界创新。依托城市功能疏解和协同发展的空间和产业契机,着力发展能够自我感知、自我学习和自我优化提升的智慧经济,促进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韧性建设,促进城市在区域产业链分工和区域协同发展中处于科学的生态位。金鹏信息智慧城市解决方案

绿色发展指标体系和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的区别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由来及实质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的物质生活发生了很大改变,但同时也出现了很多生态环境问题,包括: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酸雨、荒漠化、森林锐减、资源减少、生物多样性丧失、臭氧层损耗、全球气候变化、持久性有机物污染等。人类面临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早在上世纪60年代起就引起各界的严肃思考。美国科学家蕾切尔·卡逊在1962年发表的著作《寂静的春天》中,就揭露了化学农药造成的污染危害了人和生物的健康甚至生命,指出了改变发展道路的必要性。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表的《增长的极限》更尖锐地提出地球的承载力将达到极限,认为唯一的解决方法是限制增长;联合国因此召开了“世界人类与环境大会”,又组成了世界环境与资源委员会。1987年,世界环境与资源委员会发表了名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研究报告,首次提出解决发展与环境的矛盾的正确道路是改变发展模式,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这部著作促进联合国在1992年召开了“环境与发展高峰会议”,把可持续发展战略写入了大会宣言,并制定了《21世纪议程》,要求各国政府都切实实施。联合国大会为可持续发展所作的定义是“既符合当代人类需求,又不致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与传统的发展战略相比较,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特征是:从单纯以经济增长为目标转向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的综合发展;从注重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转向注重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发展;从资源推动型的发展转向知识推动型的发展;从对自然掠夺的发展转向与自然和谐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但同时,经济发展带来的快速资源消耗和严重的环境污染,已经使广大人民的健康受到威胁,也大大制约了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都在思考,我们应该怎么办?我国自1993年以来,就把可持续发展战略定为国家基本战略。“十二五”规划纲要更明确提出,要走绿色发展的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发展循环经济,要建设生态文明。但事实却表明,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已经产生了一批资源枯竭型城市,雾霾天气困扰着很多城市的人民,水污染威胁着饮用水的安全,还有垃圾围城的可怕景象,土壤污染造成食品安全问题……虽然我国GDP已经占居世界各国的第二位,但这难道是人民心中的美丽中国吗?当然不是。这符合党和政府的发展目标和一而再、再而三的指示吗?当然不符合。绿色发展与新型工业化道路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美丽中国,必须坚持绿色发展,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这是关系到国家前途和人民命运的基本国策,也是需要全民、各界共同努力才能完成的大业。十八届五中全会还指出,坚持协调发展,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整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重点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历史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我们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全国代表大会早就提出了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特点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这就是绿色经济,也是我们经常讲的循环经济。传统的经济模式是开采资源,生产产品,使用完产品后就废弃,这种直线型的经济模式浪费资源、破坏环境。循环经济模式是开采资源,生产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尽量节约资源和实现资源的重复利用和循环利用,在产品使用以后将废品变成再生资源,形成一个循环的流程。循环经济提倡的三大原则是:减量化、循环化和资源化,与传统经济相比,它可以将高开采、高利用、高排放改变为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完全可以获得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的双赢。李克强总理在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上指出:“要把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发展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结构调整和提质升级发展,拓宽经济增长、环境改善的双赢之路。”李克强总理的指示明确地表明,循环经济就是绿色经济,也必然是低碳经济。我国已经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取得了不少成绩,例如很多钢铁企业利用炼铁、炼钢、炼焦的热值很高的废气发电,利用三个炉子产生的废渣生产建筑材料,还大力发展节约用水和水的循环利用系统,使生产每吨钢的耗水量从2000年的25立方米已经降到2014年的3.5立方米。海尔集团的理念是要建成绿色企业、生产绿色产品、提倡绿色文化,该集团生产的一款冰箱的耗电量是世界各类冰箱中最低的。除了应该加速推行清洁生产,使所有企业都能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消耗量和污染排放量以外,还应该大力推动工业园区的生态化,建设生态工业园区。生态工业园区应该有以下特点:一是园区中所有工业企业都应积极推行清洁生产;二是园区中不同工业企业之间实现废物交换与利用,即建立共生代谢关系;三是不同工业企业之间应实现物质和能量的梯级利用;四是园区实现基础设施(尤其是环境基础设施)的共享。世界各国都已经有很多生态工业园区,我国也出现了不少,充分证明建立产业共生代谢关系可以大大削减资源消耗量和污染物排放量,是绿色经济的好模式。在建设绿色产业的行动中,必须把能源的生产和使用作为一大重点,以低碳、高效、为应对气候变化做贡献为目标,节约能源,提高能源效率,加强煤的清洁利用和综合利用,提高可再生能源的比例,包括生物质能、太阳能、风能、开发和利用非常规气(页岩气、煤层气),并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利用核能。在使用可再生能源的情况下,一定要注意进行生命周期全分析,即必须分析风力发电机、太阳能光电板生产过程中的耗电量及环境污染排放量,努力开发和使用清洁生产工艺。绿色农业、绿色城镇化、绿色消费和保护天然生态系统农业也面临着绿色化的要求。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加快改变农业发展方式,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农业部最近制定了《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重点任务有:优化发展布局,稳定提升农业产能;保护耕地资源,促进农田永续利用;节约高效用水,保障农业用水安全;治理环境污染,改善农业农村环境;修复农业生态,提升生态功能。《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还针对生态环境保护提出了下列重大问题,即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东北产粮大县黑土地保护利用;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和地下水严重超采区综合治理。我国城镇化发展迅速,在绿色发展中必须十分关注城镇化的绿色发展。城市规划设计应以生态文明理念为指导,城市规模要控制,不应一味扩大、膨胀;各类建筑的布局要合理,减少对市内交通的需求;城市交通应以公共交通为优先,提倡步行和自行车出行;公共建筑,特别是政府办公楼、广场,不能追求大、洋、阔;反对耗费资源、金钱,没有实用价值的所谓形象工程、标志工程。德国主张“非中心化”的城市发展模式,即发展规模小、数量多、分布均衡的城市;城市行政资源和服务功能实现等值化分布;振兴中小城镇,推动不同区域以及城乡之间的无差异发展。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也要符合生态文明理念,交通设施、给水排水设施、垃圾回收、利用和处置设施等,都要以保障民生为先,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为重。世界各国的新趋势是开发城市“矿山”,把废水、污水变成水资源、能源和肥源。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城市是一座永不枯竭的“矿山”,开发“矿山”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保障。防治城市洪涝灾害离不开雨水道,法国著名作家雨果曾在他的力作《悲惨世界》中描写了巴黎的下水道,并说“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我国很多城市常年少雨,但一场暴雨就会形成严重的洪涝灾害,正验证了雨果的说法。还必须提倡消费绿色化,“十二五”规划就指出,要倡导文明、节约、绿色、低碳消费理念,推动形成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使用节水产品、节能汽车、节能省地住宅;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限制过度包装;抑制不合理消费,反对大吃大喝;推行政府绿色采购。改革开放以来,高尔夫球场在我国遍地开花,但这种娱乐方式占用大片土地,消耗大量水资源,使用化肥农药造成污染,是不符合中国国情的娱乐方式。中国的富贵阶层已经形成,部分富二代的消费方式是对资源的挥霍浪费;“在西方,炫耀性消费可能已经过时,但在中国,奢侈品正在繁荣发展”(美国《新闻周刊》网站);一些西方奢侈品企业正在竞相“为中国制造”奢侈品。我们要建成小康社会,使人人过上舒适的生活,但坚决反对奢侈;我们要提高人民的消费能力,以促进经济的发展,但坚决不能浪费资源。绿色发展必须包括保护城市和农村的天然生态系统,森林、绿地、湿地、河流、湖泊。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要“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活动,完善天然林保护制度,开展蓝色海湾整治行动。”我国国土面积极大,有很多不同特性、不同功能的生态区,如青藏高原、黄土高原、东北森林带、北方防沙带、三江源等,必须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保护措施,千万不能根据人的主观愿望进行自然生态系统的改造。特别应注意城镇化过程中对天然生态系统的破坏,也不要用人工的绿化带代替天然树林和湿地,还必须保护江、河、湖、海等天然水体的水质。加强生态文明的文化教育和法治、制度建设应该加强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文化、教育,努力形成崇尚生态文明的良好的社会风尚。教育要从小学抓起,大学里不同学科,包括文、理、工、法、管理、金融、社会等专业的学生都应该接受生态文明教育;还应加强社会教育,政府干部、企业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公众,都应接受教育,都可以在不同的岗位上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发挥作用。应该采用多种教育手段:媒体宣传、培训班,还有参与各种社会活动等自我教育的方式,形成热爱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人人有责的社会风尚。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各类团体应该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领头人;各类事业单位应在不同岗位上发挥重要作用:教育、科研、文化、卫生、体育等单位都与生态文明建设息息相关;各类公共团体具有很大潜力团结并带动公众建设生态文明,树立良好的社会风尚。进行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应该让国人都知道并继承我国的优秀文化传统:天人合一论。孔子曾说:“天地之性,人为贵;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荀子则提倡变革自然需兼得天时、地利与人和,他说:“若是则万物得宜,事变得应,上得天时,下得地利,中得人和,则财贷浑浑如泉涌,涓涓如河海,暴暴如山丘,不时焚烧,无所藏之,夫天下何患乎不足也。若否则万物失宜,事变失应,上失天时,下失地利,中失人和,天地敖然,若烧若焦。”这些都是教育人们要与自然和谐相处,要尊重自然,爱护自然,顺应自然的规律。我们也应该学习西方现代的先进理论和方法,如西方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了工业生态学的研究,提出了很多新理念、新方法,如工业共生代谢,工业产品的生命周期分析,物流分析等,使工业实践发生了很大的,甚至是根本的转变,走上了进行工业品生态设计,推广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达到节约资源、环境友好新目标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还应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法治,要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相关法律;在修改已有法律时,纳入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加强不同法律之间的联系包括与刑法的联系;加强执法和对违法行为的惩治,实施对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终身问责制。必须改变以GDP论英雄的传统观念和做法,一定要把资源消耗、环境质量、生态效益纳入考核政绩的体系,生态文明建设是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责任。要正确认识GDP的数量和质量,我们需要的是又好又快的发展,但GDP的数量和质量往往并不一致,在关注GDP增长速率时,必须分析资源利用率及其环境影响,如建筑物的大拆大建是最大的浪费和污染,不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过度包装就是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GDP,也不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文明指标应纳入发展评价体系:“要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的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指标体系,使之成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导向和约束。”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我国“十三五”规划的目标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绿色发展,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为建设美丽中国,为全国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新生活,为重新得到青山绿水的美丽山河,我们必须加强绿色建设,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指引下不断努力,人人、事事、时时崇尚生态文明。坚持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是全国人民的愿望,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康庄大道。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计划的建议》具体内容、突出特点、重大意义

2015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共有三大板块、八个部分。导语和第一、第二部分构成第一板块,属于总论。第一部分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形势和指导思想,总结“十二五”时期我国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分析“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环境的基本特征,提出“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必须遵循的原则。第二部分讲“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和基本理念,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提出并阐释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第三至第七部分构成第二板块,属于分论,分别就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进行阐述和部署。第四部分讲坚持协调发展、着力形成平衡发展结构,从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推动城乡协调发展、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4个方面展开。第五部分讲坚持绿色发展、着力改善生态环境,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加快建设主体功能区、推动低碳循环发展、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加大环境治理力度、筑牢生态安全屏障6个方面展开。第六部分讲坚持开放发展、着力实现合作共赢,从完善对外开放战略布局、形成对外开放新体制、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深化内地和港澳以及大陆和台湾地区合作发展、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积极承担国际责任和义务6个方面展开。第七部分讲坚持共享发展、着力增进人民福祉,从增加公共服务供给、实施脱贫攻坚工程、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就业创业、缩小收入差距、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促进人口均衡发展8个方面展开。第八部分和结束语构成第三板块。今天中国“十三五规划建议”全文正式发布。连日来,围绕“十三五”的宣传和解读已有很多。舆论界也普遍注意到了一个不同寻常的举动:这个“五年计划”由党的总书记亲自主导制定并出面说明。单从体制上讲,由于身为党的总书记的习大大同时也兼任深改领导小组、财经领导小组、国安委、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等多个机构一把手,举凡国家大政方针都由他直接进行说明解释,也顺理成章。而从形势上讲,“十三五”是“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后冲刺和“决胜阶段”,直接关系到这个总目标的成败。至此,党的承诺和国家计划已合为一体,密不可分,总书记亲自挂帅督战,当是势所使然。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计划的建议》具体内容、突出特点、重大意义

2015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共有三大板块、八个部分。导语和第一、第二部分构成第一板块,属于总论。第一部分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形势和指导思想,总结“十二五”时期我国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分析“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环境的基本特征,提出“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必须遵循的原则。第二部分讲“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和基本理念,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提出并阐释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第三至第七部分构成第二板块,属于分论,分别就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进行阐述和部署。第四部分讲坚持协调发展、着力形成平衡发展结构,从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推动城乡协调发展、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4个方面展开。第五部分讲坚持绿色发展、着力改善生态环境,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加快建设主体功能区、推动低碳循环发展、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加大环境治理力度、筑牢生态安全屏障6个方面展开。第六部分讲坚持开放发展、着力实现合作共赢,从完善对外开放战略布局、形成对外开放新体制、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深化内地和港澳以及大陆和台湾地区合作发展、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积极承担国际责任和义务6个方面展开。第七部分讲坚持共享发展、着力增进人民福祉,从增加公共服务供给、实施脱贫攻坚工程、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就业创业、缩小收入差距、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促进人口均衡发展8个方面展开。第八部分和结束语构成第三板块。今天中国“十三五规划建议”全文正式发布。连日来,围绕“十三五”的宣传和解读已有很多。舆论界也普遍注意到了一个不同寻常的举动:这个“五年计划”由党的总书记亲自主导制定并出面说明。单从体制上讲,由于身为党的总书记的习大大同时也兼任深改领导小组、财经领导小组、国安委、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等多个机构一把手,举凡国家大政方针都由他直接进行说明解释,也顺理成章。而从形势上讲,“十三五”是“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后冲刺和“决胜阶段”,直接关系到这个总目标的成败。至此,党的承诺和国家计划已合为一体,密不可分,总书记亲自挂帅督战,当是势所使然。

怎样理解十三五中的绿色发展理念

  一、绿色发展新理念    习的绿色发展理念是把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与当今时代发展特征相结合,又融汇了东方文明而形成的新的发展理念;是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的全新发展理念。  一是绿色经济理念。是指基于可持续发展思想产生的新型经济发展理念,致力于提高人类福利和社会公平。“绿色经济发展”是“绿色发展”的物质基础,涵盖了 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经济要环保。任何经济行为都必须以保护环境和生态健康为基本前提,它要求任何经济活动不仅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且要有利于环 境的保护和生态的健康。另一方面,环保要经济。即从环境保护的活动中获取经济效益,将维系生态健康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从绿掘金”。要求把培育生态 文化作为重要支撑,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把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 恢复作为基本方针,把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作为基本途径。2005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指出:“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 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的优势,那么绿水青山也就变成了金山银山”。发展绿色经济强调“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生产方式”,强调“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消费生活方式”。2015年8月21日,在中南海召开的党外人士座谈会 上,习指出,“‘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最主要的就是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在新常态下,我国发展的环境、条件、任务、要求等都 发生了新的变化。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坚持正确的发展理念。建议稿分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形势 和任务,提出并阐述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强调落实这些发展理念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是发 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要直接奔着当下的问题去,体现出鲜明的问题导向,以发展理念转变引领发展方式转变,以发展方式转变推动发展质量 和效益提升,为‘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指好道、领好航。”  二是绿色环境发展理念。是指通过合 理利用自然资源,防止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保护自然环境和地球生物,改善人类社会环境的生存状态,保持和发展生态平衡,协调人类与自然环境的 关系,以保证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的共同发展。习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 的民生福祉。” 2015年1月20日,习在云南考察工作时指出:“新农村建设一定要走符合农村实际的路子,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充分体现农村特点,注意乡土味道, 保留乡村风貌,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经济要发展,但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生态环境保护是一个长期任务,要久久为功。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让 ‘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的自然美景永驻人间。”  2015年5月25日,习在浙江舟山农家乐小院考察调研时表示,“这里是一个天然大氧吧, 是‘美丽经济’,印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道理。”2015年5月27日,习在浙江召 开华东7省市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时指出,“协调发展、绿色发展既是理念又是举措,务必政策到位、落实到位。要科学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 扎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质量的增长点,成为展现我国良好形象的发力点。”  三是绿色政治生态 理念。是指政治生态清明,从政环境优良。习指出:“自然生态要山清水秀,政治生态也要山清水秀。严惩腐败分子是保持政治生态山清水秀的必然要求。党内 如果有腐败分子藏身之地,政治生态必然会受到污染。”五中全会《公报》指出:“要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依规治党,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巩固反 腐败斗争成果,健全改进作风长效机制,着力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体制机制,着力解决一些干部不作为、乱作为等问题,积极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形成敢于担当、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努力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证。”在中国共产党建党93周年纪念日前夕,习 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六次集体学习时首次提出“要有一个好的政治生态”,并在此后多个场合强调要净化政治生态。2013年1月22日,习在第十 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指出:“工作作风上的问题绝对不是小事,如果不坚决纠正不良风气,任其发展下去,就会像一座无形的墙把我们 党和人民群众隔开,我们党就会失去根基、失去血脉、失去力量。改进工作作风,就是要净化政治生态,营造廉洁从政的良好环境。”营造绿色政治生态,要抓好领 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2015年3月习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吉林代表团的审议时强调:“做好各方面工作,必须有一个良好政治生态。政治生态污 浊,从政环境就恶劣;政治生态清明,从政环境就优良。政治生态和自然生态一样,稍不注意,就很容易受到污染,一旦出现问题,再想恢复就要付出很大代价。要 突出领导干部这个关键,教育引导各级领导干部立正身、讲原则、守纪律、拒腐蚀,形成一级带一级、一级抓一级的示范效应,积极营造风清气正的从政环境。”讲 绿色生态也是生产力,绿色政治生态同样能够极大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最终实现绿色政治生态的巨大效能。这是一个系统的工程,这个过程急不得,等不得,要 统筹推进,踏石留印的去落实,最终才能实现我们党和人民所期待的效果。  四是绿色文化发展理念。绿色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与环保意 识、生态意识、生命意识等绿色理念相关的,以绿色行为为表象的,体现了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共进共荣共发展的生活方式、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以及价值观念等 文化现象的总和。绿色文化是绿色发展的灵魂。作为一种观念、意识和价值取向,绿色文化不是游离于其它系统之外,而是自始至终地渗透贯穿并深刻影响着绿色发 展的方方面面,并在其中起到灵魂的作用。进一步弘扬绿色文化,让绿色价值观深入人心,对于我国顺利完成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绿色发展、建设美 丽中国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五中全会《公报》指出:“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树立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资源观,建立健全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碳排 放权初始分配制度,推动形成勤俭节约的社会风尚。” 要推动绿色文化繁荣发展,第一,要树立绿色的世界观、价值观文化。习指出:“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第二,要树 立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文化,“用之无节,取之无时”将后患无穷;第三,要树立绿色GDP文化,不能把GDP作为衡量经济发展的唯一指标。习指出:“单 纯依靠刺激政策和政府对经济大规模直接干预的增长,只治标、不治本,而建立在大量资源消耗、环境污染基础上的增长则更难以持久。要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 益,避免单纯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各国要通过积极的结构改革激发市场活力,增强经济竞争力。” 第四,要树立绿色法律文化。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集中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加强环境保护法治、努力破解环境污染难题、大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定决心,有 助于树立绿色法律文化,形成全面、完善、长效的环境治理机制体系 ,为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保驾护航。  五是绿色社会发展理念。绿 色是大自然的特征颜色,是生机活力和生命健康的体现,是稳定安宁和平的心理象征,是社会文明的现代标志。绿色蕴涵着经济与生态的良性循环,意味着人与自然 的和谐平衡,寄予着人类未来的美好愿景。五中全会《公报》提出: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 (2014-2020年)》提出,要加快绿色城市建设,将生态文明理念全面融入城市发展,构建绿色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这意味着,“十三五”期 间的城镇化要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水、能源等资源,强化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减少对自然的干扰和损害,推动形成绿色 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设运营模式。绿色社会成为一种极具时代特征的历史阶段,辐射渗入到经济社会的不同范畴和各个领域,引领着21世纪的时代潮流。  二、绿色发展新道路    习的绿色发展理念,引领中国走向永续发展、文明发展新道路。十八大以来,习关于建设生态文明、维护生态安全的讲话、论述、批示超过60次,足见 其对绿色发展的重视。他担任十八报告起草组组长,在报告指出: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 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绿色发展是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具体体现。“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五中全会强调的如期实现全面建 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习在海南考察时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习 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指出:“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要清醒认识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性和艰巨性,清醒认识加 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和责任,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  绿色发展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具体行动。习指出:“生态环境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发展,应当是经济社会整体上的全面发展,空间上的协调发展,时 间上的持续发展。”习强调:“经济发展、GDP数字的加大,不是我们追求的全部,我们还要注重社会进步、文明兴盛的指标,特别是人文指标、资源指标、 环境指标;我们不仅要为今天的发展努力,更要对明天的发展负责,为今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和可以永续利用的资源和环境。”  绿色发展是增强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必由之路。生态环境已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习强调:“中国将继续承担应尽的国际义务,同世界各国深入开展生态文明领域的交流合作,推动成果分享,携手共建生态良好的地球美好家园。”  绿色发展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途径。“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是五中全会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的重要内容。习指出: “我们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现在的发展不仅仅是为了解决温饱,而是为了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不能光追求速度,而应该追求速度、质 量、效益的统一;不能盲目发展,污染环境,给后人留下沉重负担,而要按照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做好人口、资源、环境工作。”  三、绿色发展新举措    习指出:“必须加快推动生产方式绿色化,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大幅提高经济绿色化程度,加快发展绿色产 业,形成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点。必须加快推动生活方式绿色化,实现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向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向转变,力戒奢侈浪费和不合理 消费。”五中全会为实现绿色发展提出一系列新举措。“坚持绿色发展,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 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  习指出:“你善待环境,环境是友好的;你污染环境,环境总有一天会翻脸,会毫不留情地报复你。这是自然界的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习指 出:“我们要认识到,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五中全会提出:“促进人与 自然和谐共生,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自然岸线格局,推动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  习指出:“ 用途管制和生态修复必须遵循自然规律,由一个部门负责领土范围内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职责,对山水林田湖进行统一保护、统一修复是十分必要的。”五中全会提出,“加快建设主体功能区,发挥主体功能区作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基础制度的作用。”  习指出:“中国的绿色机遇在扩大。我们要走绿色发展道路,让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成为主流的生产生活方式。我们正在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优化能源 结构,落实节能优先方针,推动重点领域节能。”五中全会提出,“推动低碳循环发展,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实施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 “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树立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资源观,建立健全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初始分配制度,推动形成勤俭节约的社会风尚。”  习指出:“着力扩大环境容量生态空间,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合作,在已经启动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机制的基础上,完善防护林建设、水资源保护、水环境治理、清洁能源使用等领域合作机制。”五中全会提出,“加大环境治理力度,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行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  习指出:“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环境保护和治理要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强化 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着力推进重点流域和区域水污染防治,着力推进重点行业和重点区域大气污染治理。”五中全会提出,“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坚持保护 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完善天然林保护制度,开展蓝色海湾整治行动。”  “环 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实施绿色发展战略,走文明发展新路。十八大以来,中国已经在这条道路上迈开大步向 前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党建都在走向绿色化。五中全会再次吹响绿色发展的号角,中国将迎来一个绿色化的“十三五”!

如何实现我国农村农业的绿色发展

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工作的必然要求。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 1、科学制订规划,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制订科学可行的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对于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繁荣至关重要。规划要以科学的眼光和思维充分考虑农村实际,在发展规模、发展进度上务求实事求是,建立适合本地经济发展的“坐标系”,要打破“小而全”、“大而全”格局,通过规划引导、政策支持和示范带动,在规模上做大,在链条上做长,在品牌上做响,促进新农村农业产业向区域化、专业化和产业化方向发展。上级部门应对乡镇的资源情况、发展现状进行详细的摸底,围绕主导产业,因地制宜将产业发展规划到镇、村,将产业发展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快培育一批特色明显,竞争力强的专业村。同时,在落实规划过程中,要力戒随意性和短期行为。 2、抓规模开发,促产业发展。通过政策引导、生产扶持等一系列措施,引导农业由零星分散的经营模式向规模经营转变,形成以主导产业为主的优势农副产品产业带,提升竞争能力。一是抓基地建设。二是给试点村定目标。三是政策倾斜和扶持,整合林业、扶贫、农业综合开发、农业产业化资金,对试点村及专业大户规模在资金上给予补助。 3、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充分发挥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农业建设、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等专项资金的作用,加快建设适应主导产业发展的高标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加强渠、路、田、林、井、电的综合配套,在此基础上,积极引导、规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促进主导产业的规模化经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农民生产积极性。另外,要加强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建设和保护力度,加快农业污染源治理,推广沼气等清洁能源,实施造林绿化工程,全面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4、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素质,为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保障。现代农业建设需要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要努力把“百万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小农户科技园”建设工程,同现代农业有机结合起来。积极引导农民树立现代农业理念,增强发展意识和竞争意识,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提高农民群众获取各种知识和信息的能力。结合发展主导产业和实际需要,开展针对性强、务实有效、通俗易懂的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广大农民的科技素质。加大对新农村建设驻村指导员的培训,使他们成为现代农业知识的传播者。 5、加大投入力度,建立现代农业发展的资金保障机制。一是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积极争取上级财政投资,尽快形成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稳定的资金来源;二是要加大农业招商和项目建设力度。创新农业发展思路,彻底跳出就农业抓农业的落后思维方式,以工业化的理念抓农业,加快农业招商步伐,上大项目、上好项目;三是要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开发和积极的财政政策等机遇,努力争取资金,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快现代农业建设;四是积极吸收农民和社会力量的投入。充分发挥打工返乡人员的聪明才智,引导他们参与到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中来,增加投入,提高科学经营水平。鼓励民营资金投资现代农业,为现代农业建设注入活力。 6、强化科技支撑作用。科技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决定因素之一,应大力发展和普及农业科技,改造传统农业。一是要以发展绿色农牧业为目标,努力普及新技术。

建站需求填写

采购需求填写

采购需求

采购产品:
联系人:
* 联系电话:
公司名称:
补充说明:
* 验证码:
提交